盐和糖去哪了
一、教材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于溶解有一定的认识,如把少量的糖或者盐放入水里,会慢慢化掉,但学生并不能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也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溶解在水里了。本课从观察食盐、红糖、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初步认识溶解现象及特征,知道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第二个活动,观察并比较盐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认识到面粉在水里很难溶解。面粉放入水中是否能溶解是学生前概念中矛盾冲突最大的之一,通过静置、过滤等方法细致观察与比较,建立对“面粉很难溶解在水里”的认识,并对判断溶解现象的特征更加明晰。第三个活动,了解生活中的溶解与不溶解现象。
二、学习目标
科学知识:能观察并描述物质放进水里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科学态度:举例说明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
科学探究: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加深对溶解特征的认识;
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并描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加深对溶解特征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盐、红糖、沙子各1份,水3杯,搅拌棒3根,实验记录单1份。
演示材料:盐水1杯(可食用),红糖水1杯(可食用),搅拌棒1根,面粉,水,滤纸2张。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驴子背盐》的动画片段,引导学生思考驴子掉进河里后,为什么觉得背上越来越轻了?出示课题。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盐、红糖、沙子,并在记录单上画出它们的样子,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观察中的发现。
3.思考:如果我们把盐和红糖分别放入水中,你觉得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关注“溶解”这一话题。
【意图解析】通过有趣的动画,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溶解”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物质的形态,动手画一画更能让学生加深对三种物质放入水中之前特征的感性认识——颗粒状。
(二)观察并比较盐、红糖、沙子在水中的变化
1.动手实验,观察变化
我们要寻求答案,需要动手实验。介绍实验器材及实验步骤。
实验器材:盐、红糖、沙子、搅拌棒、水杯。
实验步骤:倒入、搅拌、静置
(1)将盐、红糖、沙子倒入烧杯中。
(2)充分搅拌。
(3)静置3分钟,理解静置指的是把水杯放在桌面上,不再动它。
(4)完成记录单:画出盐、红糖、沙子在刚放入水中和静置3分钟后的情况,小组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对比现象,了解溶解
(1)盐粒和糖粒放入水中都不见了,它们去哪了?它们还在水里吗?你怎么证明?预设:看颜色,尝味道。
(2)指生品尝盐水和红糖水。
小结:像盐和糖这样,放在水里看不见了,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做溶解。
3.观察沙子在水中现象,明确“不会溶解”概念
沙子放入水中能看见吗?你认为沙子会溶解吗?
小结:像沙子这样放在水里还能看见,叫做不会溶解。
(三)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巩固概念
1.动手实验 观察面粉在水中现象
介绍实验材料:面粉、搅拌棒、水杯
实验步骤:
(1)将面粉倒入水杯。
(2)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3)观察杯中现象。
请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思考:面粉会溶解吗?
学生意见不一致,由于面粉水浑浊,看不清面粉是否在水中,静置3分钟后观察。
2.过滤实验,寻找面粉
介绍新的实验方法——过滤,
过滤实验材料:面粉水、滤纸
实验方法:
(1)将液体再次轻轻搅拌一下。
(2)缓慢倒在滤纸杯。
(3)静置——观察。过滤这一方法可以将不会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分离,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
生:面粉留在了滤纸上,说明面粉不会溶解在水中。
小结:面粉和沙子一样,放在水里还能看见,不会溶解。
(四)拓展延伸 生活应用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实验验证,研究生活中更多的物质能否溶解在水中。
(五)板书设计
盐和糖哪儿去了
盐
看不见 溶解
红糖
沙子
能看见 不溶解
面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