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乐动知音》教学设计
西安航天城第四小学 闫亚妮
教材分析:
《乐动知音》这节课打破常规教学方式,将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中《声音的产生》和《不同的声音》进行整合,以拇指琴为载体,创设修复拇指琴的情境,通过探究琴键的振动产生声音,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知识;通过探索发现弹不同琴键,声音也不同,理解音调的高低;在小组合作修复好拇指琴后通过学生弹奏,再来感受音量的大小与力的关系。在细化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系统分析课程内容所承载的价值,改变以往以知识模块或教材编写体例为特点的组合方式,打破课本的限制,用逻辑把知识串起来,形成整体教学的模式。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前,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大家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认真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这个问题的同学很少,为什么声音又有不同的变化呢?三年级的学生对此缺少深入思考,知识积累不足,形象思维缺乏,概念模糊。因此我们以拇指琴为载体,通过课堂系列科学探究活动来解答声音的产生、变化的疑惑,用活动体验纠正学生原有偏见,也要为初中学段学习声音规律提供知识基础与实践经验,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声音现象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来。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以辨别声音有高低、强弱与之分,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学会理论解释日常生活中产生声音的现象。
科学探究:
能用实验证明声音的产生,声音高低、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科学态度: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以及尊重科学事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比如修复简单的乐器以及乐器的调音
教学重点:
1.通过课前预习及学生动手实验,归纳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了解声音有音调与音量的区别,探究影响它们的因素分别是什么。
教学难点:
探究影响音调和音量的因素
教学方法:
教法:实验法、演示法、
学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拇指琴、钹
学生准备:实验记录单、损坏的拇指琴(琴键、共鸣箱)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 |
【创设情境】 |
1.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特别的乐器,你们认识它是什么吗?谁会演奏呢? 2.最近学校要组织一场拇指琴合奏,但是发现这批拇指琴中有许多已经被损坏了,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修复它们呢?(愿意) 3.那么如何去修复它呢?带着疑问让我们走进今天的科学课堂“乐动知音”。 |
一位同学来演奏,其他同学们认真听。
邀请同学参与修复拇指琴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
通过 “拇指琴坏了如何来修复”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
【提出问题】 1.如何使拇指琴琴键发声?
|
1.问题1:我们要修复拇指琴,首先要了解它,在同学们的桌子上有一些掉落的拇指琴的琴键,如何使这些琴键发出声音来呢?(出示拇指琴琴键) 2.为了顺利解决这一问题,课前老师在学校官网上给大家留了思考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许多的同学都积极的参与了讨论与探究,我们来看看大家是怎么认为的。 3.其他人还有什么样的想法?(课前实验单展示1) 4.问题2: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猜测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那我们如何能让琴键发出声音?(让它振动)怎样让琴键振动呢?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联系之前做的实验来说说你的想法)。 大家的想法是否正确,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5.实验探究1:声音的产生 实验1:拿一根琴键放在桌子的边沿上,一边用手压着,另一边弹动(模仿尺子的实验)--发出了声音。 6.通过以上三个实验同学们发现什么了? 非常好,同学们用实验验证了你们的猜想:声音确实是由振动产生的。(板书1)
1.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发声的秘诀,请用手将几个琴键固定在桌子的边沿试着弹一下。 问题3:弹不同的琴键时它们发出的声音都一样吗? 2.【实验探究2】 将琴键摆放一排,分别弹不同的键,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新发现? 我们将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3.那它的声音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长的琴键声音低,短的琴键声音高) 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了音调高低不同,那这么多的琴键,我们如何给它们排序呢? 那现在我们来听一听,中间和两边的各有什么不同呢? 那我们在排列琴键顺序时应该怎样排呢? 4.现在请同学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将琴键排序并组装在共鸣箱上。 5.现在已经由小组将琴修复好了,请一位同学弹一下最长的那个琴键,另外的一个同学用你的琴也弹一下有什么区别。 6.为什么不一样呢?观察一下有什么发现。 7.说明音调的高低除了琴键的长短还和什么因素有关系呢?同学们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呢? 师生小结:音调的高低和物体的长短、松紧有关系。 那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影响音调的高低呢、大家可以在课后再继续探索。 【过渡】 1.下面我再请两位同学弹奏一下你们修复好的琴,看你的琴是否能弹出声音? 2.大家听清了吗? 3.声音的大小我们叫做音量 4.问题:两个同学在弹奏时为什么声音的大小却不一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实验吧。 5.【实验探究3】:用不同的力气来弹同一个琴键看声音的大小有什么区别? 4.说明弹奏时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 师生小结:音量的大小和弹琴键时所用的力气有关。 通过刚才的小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是有大小的,实际上我们的耳朵所能听到的声音范围是有限的,如果声音太大就会造成噪音,那什么情况下的噪音是人们接受不了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科普小知识。 4.当产生噪音时,我们如何降低噪音呢? 5.演示钹的实验 老师拍钹,你发现了什么? 怎样能使钹停止振动呢? 师生总结:减振降噪。 6.谈谈本节课收获,感受? 7.同学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世界因为声音而美妙,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用科学的方法不仅可以创造声音,我们可以降低或者让声音消失,可见科学知识对我们生活有多么的重要,我们的课马上就要接近尾声,可是我们对声音的探索不会停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同学们下去思考一下,如果更换拇指琴的材料,还是这个声音吗?并探索为什么声音的音色会不一样。
乐动知音
1.振动产生声音 2.高低 音调 3.大小 音量 |
学生思考并做出猜想。
学生看留言
学生讲他们在课前的发现。(皮筋和钢尺的实验)
同学说他们的方法(拿在手中晃、像弹尺子一样弹)
(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2
学生回答:产生声音的共同特点是物体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1.“让琴键发出声音”鼓励学生先“思”后“做”。 2.通过官网留思考题实现“双线”教学,学生在课前自主探究使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并发现问题。
通过实验验证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
二
三
|
2.音调的高低由什么决定?
【拓展延伸】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情感升华】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
生思考并猜想。 (一样、不一样)
学生讨论交流:不同的键有不一样的声音。(高低不同) 学生猜想并动手实践; 同学交流
学生思考:由高到低,由低到高
学生回答:中间琴键最长音低,往两边依次变短。
小组合作
学生听并回答:音调不同
学生回答:与琴键的松紧程度有关,越紧音调越高。
学生弹奏。
学生:第一个声音太小了没听清,第二个声音大听清了。
学生猜想:和远近有关/和用的力气的大小有关系。 小组实验并填写实验单3。 小组代表交流: 力气大的时候,声音大;力气小的时候,声音小。
学衡观看
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钹在振动,放在衣服上用手摸一下等等。
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课后完成
|
一步一步,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过程中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
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引出音调的概念。
利用长短不同,音调不同来安装琴键,学以致用。
通过小组合作将拇指琴修好了,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问题引导,层层递进。
学生体会拇指琴从组装到发声再到弹出美妙旋律的过程,不仅体会到了声音的美妙,而且学会了科学小知识,实现了在“做中学”
将思考从课中延伸至课后,按照本节课的思路,继续探索。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