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主页

亡羊补牢

     2024年05月23日 12:30     王敏玲      打印   [字号: ]    

《亡羊补牢》数字故事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

王敏玲

学科

小学语文

教龄

28年

微课名称

《亡羊补牢》数字故事

视频长度

5分19秒

录制时间

2023.5.1

学情分析

低年级的学生有基本的阅读能力,但是学龄较短,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还有不小提升的空间。选取的故事《亡羊补牢》,出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2课。寓言这种文学体裁,需要看到故事背后蕴含的道理,因此,需要老师以有趣的方式合理加以引导,数字故事这种方式,适合学生更好的理解寓言以及背后的道理,获得对于生活的启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明晰文章大意。

2.细读文本,体会寓言这一文学体裁的表达方式。

3.从寓言中获得启示,丰富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亡羊补牢”的含义。

2.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文本联系生活,给予学生启发。

教学过程


时间

一、片头

140秒)

教师:

欢迎来到语文数字故事课堂。

同学们,在进入今天的故事之前,老师先请大家看看下边这张图。

 

 

 

 

 

 

相信同学们都看出来了,这是一个围栏。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围栏有一处没有固定好,开了一个大口子。那么如果有人拿这样一个坏掉的围栏用来养羊,会发生什么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听“亡羊补牢”的故事吧!

30秒

二、正文讲解

5分钟)

第一部分:简介故事,整体感知

教师:

同学们,我们都喜欢听别人讲有趣的故事,“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出自《战国策》。因为这个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具有着千年不衰的魅力。



第二部分:分析故事,深入理解

教师:

这篇故事讲述了一个养羊人因为不听邻居好心地劝告,对破坏了的羊圈不管不顾,导致自己的羊一天一天变少,最后终于修补漏洞、解决问题的故事。题目“亡羊补牢”里的“亡”不是“死亡”的意思,而是代表“丢失”,也就是说羊丢失了再修补羊圈。我们来看看,羊为什么丢了呢?

【屏幕展示,教师朗读】

1.第一次:羊圈有一个大窟窿,狼把羊叼走了。

2.第二次:养羊人对邻居的劝告不以为然,于是狼又一次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教师:

我们可以看到,羊的两次丢失,原因是不一样的。如果说第一次是因为粗心大意,那么第二次就是咎由自取了。我们常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养羊人就有一个热心肠的好邻居,他诚恳地劝告这个人修一修,但是我们看养羊人是怎样回答的呢?

屏幕展示,教师朗读: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教师:

街坊希望养羊人赶快补救,而养羊人的回答是一句反问句,反问句常常用来肯定自己的观点,这说明这个养羊人坚信没必要去修羊圈。我们看,这个人不仅粗心大意,还傲慢自大,对邻居的好言好语当作耳旁风。结果呢,不出所料,他的羊又一次丢了。这时,他的态度转变为怎样了呢?

屏幕展示,教师朗读: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的结结实实的。

教师:

这时的养羊人,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愚蠢,“赶紧”堵上了窟窿。注意,文章这里用“赶紧”,把他那种急迫的心情表现了出来。

这篇寓言中出现了两个人物,分别是养羊人和邻居。牧羊人的性格是什么呢?傲慢自大、不思进取,却又知错能改;邻居则是一个正面形象,他善良、有远见,热心地劝告自己的邻居。短短百十字,塑造了这样两个活灵活现的人物,还讲述了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故事的魅力呀!

教师:

同学们,“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们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犯错误,这时,如果我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就会像这位养羊人一样,丢掉一只又一只的羊。我们时时刻刻要有“问题意识”,认真的思考补救措施,争取知错就改。另外,要悉心听取他人意见,谦虚谨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奔向美好的明天呀!


三、结尾

5秒

 

教师:

孩子们,这节有趣的数字故事课堂就讲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最新阅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