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 读“化错” 读己
——《我这样教数学》阅读启思
尊敬的红艳校长,亲爱的老师们,晚上好!借用叶澜大师为《我就是这样教数学》作的序中的一句话“要读懂一个老师的课,恐怕要读懂一个人。”我今日就想和大家以共读、细品以达启思的形式开启今日的共学时光。
一、 读人
从序一作者成尚荣老师的视角读华老师,他是小学数学教育的智者。“智“先从认识看起,首先华老师对自己有一种清醒的认识,没有休息日、节假日、深更半夜、烛泪将近,常常和衣而睡,一觉醒来踏踏步,暖暖身子,继续看书,沉浸在数学的王国里;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认识,这种认识更多的是一种发现,是基于儿童心灵的发现,是基于儿童最伟大之处——可能性的发现;以及他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他认为应该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要去适时调整、因地制宜,耐心等等,不做揠苗助长、贻笑大方的事,向农民一样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智”再从创造力看起,他从不会去“重复昨天的故事”,船票是新的,摆渡是一次出发。在华老师那里,抵达是又一次出发,每一次出发都是新的抵达。“智”还需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看起,他会对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老师自信地说:也许你们听我的数学课还是有意思的。的确,他的课堂中不仅对“数学文化”的理解,还表达了对“数学文化”、“课程文化”的理解。
启思,华应龙老师课堂上的智慧从哪儿来?我们怎样才能学到这种智慧,进而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智慧课堂?
第一,从对自己的清醒认识而来。华老师告诉我们,不付出,哪来的智慧?首先努力成为一位辛勤的刻苦的开垦着、耕耘者。华老师还告诉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智慧,走进菜场、运动场,如果我们善观察、善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会生长出智慧,这也是他的课一直在现实的教育场景中去进行教育我,因为梦幻且充满激情。
第二,从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本质认识而来。他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人,尤其是儿童,就是一种创造性、超越性存在。我们应时常反思我们的教育姿态是否与学生心心相印,理解并尊重他们看似天马行空甚至在成人看来有些傻气的创造力,是否尊重学生的发展可能性,是否能发现他们的独特之处。保护学生发展可能性的光芒,不能被我们熄灭。
第三,从对教育教学的认识而来。华老师告诉我们,要有农民那样的质朴情思对待教学,有农民对待农业那般的一门心思精研数学学科专业,同时要怀揣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农村情怀,身在现代都市,心里永葆农业教育的品格。
第四,从他的创造品质而来。华老师让我们看到,学科专业素养的丰富,能将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有机结合,因而得心应手,驾驭自如,其间充满着创造。
第五,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哲学功底来。华老师让我们看到,数学课是很有趣的,准确的说,这种有趣是有意义。是蕴藏了文化素养,有价值输出的有意义的课。
二、 读“化错”
读华应龙老师的书和文章,自然会不断地和华老师对话他的核心主张——化错教育。“化”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化”由一个正立的人和一个倒立的人构成,一正一反,以颠倒示变化,因而其本义是“变化”,后又由具体的变化引申出抽象的“教化”的意思。那么,化错为对的途中,对学生来说,化错的价值是什么?阅读着,思考着。
第一,化出严谨的认识。化错为对的途中,学生不经意间滑入“陷阱”,在爬出陷阱后的“哑然失笑”“会心一笑”中,感悟越来越深刻,思维越来越严谨,谁能说,这不是一次次“碰壁”后的“雨后彩虹”? 化错,化出学生更加严谨的认识。
第二,化出研究的策略。如《认识长方形》一课充分展示、放大纠错的过程,深度追问中学生对长方形的边与角聚焦关注,进而发现:原来对于图形的特征可以从边和角两个方面来研究。这样的“化错”过程,凸显的,是一种研究方法的引导和策略的优化。
第三,化出活动的经验。学生回顾活动中曾经的“错”,旨在未来的“对”。引导生生之间、小组内部交流回顾“错”,其实质是对个体活动经验的自我反思,与他人的经验进行优势互补的同时已经孵化出属于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性经验。
第四,化准时机。华老师有时“即刻出发”,我们都知道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即时性的对话让课堂充满了不确定性,许多现场生成的资源是转瞬即逝的,“即刻出发”往往是最佳的化错时机,也是华应龙老师采用得最多的策略。但同样是即刻出发,华老师的处理办法也不尽相同,有时在即刻展示错误后,教师并没有直接“出手”,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在师生对话中,化错的主体是同伴之间形成的学习共同体。有时是“让错飞一会儿”,如《圆的认识》一课。华老师却在课堂上让学生欣赏“错”——画得不圆的、失败的作品。当学生急于要剖析时,被华老师制止:“想——不说——继续欣赏”。现代教学思想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示范和反复练习得到纠正,而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华老师有意识地“让错多飞一会儿”,是在用“慢镜头”放大学生的错误,是在慢慢开启学生的内部化错系统,在互相对比、自我否定中走向自我修正,让学生自己成为化错的主体。还有时是“朝花夕拾”,前面埋下伏笔,后面再次呼应,首尾照应本是文学作品的结构,但在华老师的数学课上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巧妙设计。《可能性》一课以爸爸和儿子抛啤酒瓶盖定输赢、决定谁去看奥运篮球赛的情境开篇,并在这个情境中展开实验探究,最后妈妈拋瓶盖后看篮球赛的决定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三、读己
从文本中吸收,对话后再回溯反观自己的常规教学,我为什么想不到?第一,我们没有想过,跳出课本对本节课内容、层次的编排,40分钟里我们教什么?怎么教?内容决定形式,教首先因为需要教。第二,我们总是没有底气,没有经验,更主要的是没有胆识。只有相信自己有创造力的人才能有创造。第三,我们缺乏对学问极度的热情,深入挖掘教材、学习它、研究它、走路都对它念念不忘,想不创造都难。第四,我们没有以学生的视角来看世界,在学生的生活中寻找。向华老师一样,能看到滑梯,也想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第四,我们有没有坚持想下去,就像华老师一样,能把“圆的认识”一课思考、解决30多个问题,我们的课也差不了。
书中温暖的故事让我们赞叹,华老师精彩的课堂实录让我们留恋,真实的感悟让我们共鸣……让我们在大师的引领下不断学习,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