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晓云课堂

三年级语文研讨课《传统节日润童心 我是小小传承人——创意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学习》开启课

     2024年04月19日 19:00           打印   [字号: ]    

三年级语文研讨课《传统节日润童心 我是小小传承人——创意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学习》开启课

课例名片】

教材分析

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围绕单元人文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从节日、发明、建筑、艺术等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古诗三首》描写了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的传统习俗;《纸的发明》介绍了文字书写器物的演变,以及蔡伦改造造纸术,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赵州桥》一文介绍了坚固、美观的赵州桥的设计、建造及作用,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描绘了《清明上河图》展现的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热闹,再现了历史都城的风貌和古人生活的情景。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一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在三年级上期,学生已经学习过“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主要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提出的。而本单元的这一要素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的,也就是说,“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为学生的习作提供方法上的指导。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材在《纸的发明》一课后安排了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完成表格;《赵州桥》一课编排了体会第3自然段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导语提示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实际上就是理解每个段落的意思,然后延展说开去。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也紧扣语文要素。教学时,教师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法,将这一单元目标进行分解,把交流平台的内容融入到阅读教学中,明确每一篇课文可以为达成单元目标提供什么支持,从而做到循序渐进。

二是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这一个单元是综合性学习单元,这一语文要素其实就是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本次综合性学习主题和单元人文主题相契合,同时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习《古诗三首》后,就可以带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梳理我国的传统节日、时间和习俗,然后小组成员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印象深刻的节日,多方查找资料了解,并回忆自己过节时的情景,积累节日诗词、制作节日周边、展示过节照片、交流过节故事等,从而完整地经历综合性学习的过程。

“传统文化”“语文要素”“综合性学习”是本单元的三根主线,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因此,单元编排的主要意图呈现出以“综合性学习”为主、三线平行的样态。因此在本单元,借助传统文化,落实语文要素,通过综合学习的方式得以实现,形成“三线统整”的目标体系,识体而教,让语文素养在课堂落地生根。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己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与有些节日的风俗知道的不很清楚,对造纸术、赵州桥、《清明上河图》这些传统文化知道知之甚少,因此学习时,学生会有一定的好奇感。这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综合性学习,比较陌生,需引导学生先对综合性学习有初步的了解。收集传统节日资料,交流还是很有兴趣的,但要写出过节的过程,向他人介绍传统节日会有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上本单元学习的介绍方法进行介绍。三年级上册已经了解了“借助一个意思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但只局限在内容上,对于表达方法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设计理念

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这也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综合性学习”单元。该单元采用嵌入式结构,有阅读文本学习,又有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分解穿插在选文教学中,以综合性学习活动贯穿始终,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接轨,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语言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在认真领会课标精神,深入研究解读教材,我们发现本单元课文以及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让学生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外,更倾向于实用性表达范畴,因而我们将这一单元确定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跨学科学习”两个任务群。

基于文本内容和单元特点,结合我校、本年级活动等现实情况,我们构建了争当中华传统节日宣传员——创意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学习。在“航天四小语文节,三年级“争当中华传统节日宣传员”活动中当一名中华传统节日的宣传员,给同学们创意介绍中华传统节日”这一生活化、有价值的大学习情境,在课文学习、收集资料、准备展示、学习如何创意介绍中华传统节日的过程中,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交流的关系,给学生搭建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以语文为核心,综合运用数学、科学、美术等学科知识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传统节日进行全方位了解和体验,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框架】

单元学习目标】

1.小组分工合作,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能记录、交流、整理这些节日的相关习俗。

2.能在课文学习中掌握并运用介绍的方法。

3.结合单元语文要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把过节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4.能对照综合性学习活动评价标准,进行自评和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做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5.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主题学习的成果,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开启:入情境,明任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综合性学习,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路径。

2.认识“屠、苏”两个生字,会写“符”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元日》,借助注释了解诗句意思,描述诗中节日情景。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探究中华传统节日的欲望。

3.在相互交流中知道搜集资料的范围。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了解诗句意思,描述诗中节日情景。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探究中华传统节日的欲望。

2.在相互交流中知道搜集资料的范围。


【教学内容】

课前三分钟演讲

我为四小语文节代言

活动一:初步了解综合性学习,发布任务

1.发现综合性学习

1)学生看目录,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这是一个综合性学习。

2翻看第三单元的内容,说发现。

预设:两页有活动提示还有一页综合性学习。

2.初步认识综合性学习

1阅读这三页内容,指生说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解。

2)指生反馈。

3)为什么三个内容分布在本单元不同的地方?

4)阅读小伙伴的学习成果展示,你做过哪些呢?

5)小结综合性学习。

3.发布单元任务

1)出示活动邀请,发布单元任务

2)传统节日我知道

理清完成任务的思路。要给别人介绍传统节日,你会思考什么问题呢?

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预设:传统节日。春节、元宵。

你从哪知道的?


活动走进古诗中传统节日,了解需要收集的资料

师:我们可以介绍传统节日的哪些内容呢?我们不妨走进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元日》(板书课题)聊聊这个话题。

1.解诗题

1指生将注释讲解清楚。

(2)了解农历和公历

师:公历你们上学期的数学就学过,谁来说说你了解的农历。

3小结:介绍传统节日,需要先知道他的时间。

2.依据文体,读出古诗情韵

1预习检查,指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齐读。

3)读准停顿。

4师生交替读,反复数遍,至会背诵

3.展开想象,进入古诗情境

1预习反馈。:昨晚同学们预习了古诗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相机教学“符”字。

2)探究习俗背后的故事,了解需要收集的资料

师:这些习俗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谁来说说看?

讲放爆竹的起源。师引读第一句。

讲喝屠苏的来历,师引读第二句。

指生想象画面读古诗。

指生讲桃符背后的故事。

引导学生想象后两句古诗的画面,带着感受读后两句。

出示单元导读页人文主题,指生理解。(插入图片6

齐读

3小结:出示表格,梳理出可以传统节日的时间、习俗、传说来历、文化内涵、诗词歌赋等方面介绍传统节日。

4.布置作业


【作业布置】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自由组建学习小组,推荐小组长,起好组名,确定要研究的内容,给小组成员分工。

2.用上今天学习的方法预习《古诗三首》余下的两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