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波老师上低年级的课,我以为是挑战,没想到却如此轻轻松松。轻松愉悦的课堂儿童怎能不喜欢?王老师的轻松虫子课玩中有法,还有货。这个“法”是儿童学习童话的优佳路径——角色转换,“货”是沿路的应获应得——掌握识字规律、在童话语境中学表达。
《我是一只小虫子》是一篇自述性童话,自述性童话的难点在于叙述主体的转换。一旦顺利地转换过来,这种叙述方式又是儿童乐于尝试的。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曾幻想过自己是童话故事中的某一个角色,都尝试在现实世界与童话世界之间安上一扇神奇的门,让自己自如进出。
一、入课即入戏
好课的导入绝不限于一种模式。开门见山可以,开门不见山亦有趣。王老师只带来几张图片,却像手拿一个万花筒,让孩子开门见到茂密的丛林、辽阔的大海、撒哈拉大沙漠,还有超级游乐场,甚至一块大面包。一句话,你想到哪儿就到哪儿。一个“万花筒”,就让孩子们变成课文的主人公小虫子,而且,是一只只有超能力的小虫子。
这一角色翻转不只为了一时的新奇。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课堂,三分钟新奇的体验之后,课堂在理性的分析中慢慢冷却。导是导,学是学,板块割裂,各自为政。王老师的导入有大不同,入课瞬间,就让“我是一只小虫子”成为现实,为整节课创设了一个大情境,师生共同编织这个关于虫子的童话故事。
二、让资源循环流动起来
这是一节“绿色”的课。王老师极具环保意识,几张简易的图片资源,用一次还不罢休,居然循环使用,让“小虫子们”在一次次重逢的惊喜中慢慢学会说话。观课结束,才发现导入时的那些图片如几块活动的版画,随时参与组块,让课堂欢愉地流动起来。王荣生教授说:“教学流程是有流向的。”王老师的课堂里,流向不是一成不变的,时顺时逆,最终流向目标终点。这节课的图片资源是如何循化流动的?梳理一下问题串:
我们先来看几张图片,这是什么呢?
刚刚我们用自己的视角,看到了小草、水坑等,如果换一种视角看,我们不再是人类,而是一只小的虫子,你看到了什么?
像这样的表达方式(很深很深的水),再看着下面的图片,你会怎么说?
我们都有自己的想象,刚才的水坑呀,树叶呀,草地呀,也有可能一不小心蹦进去,下面这句话你会说完整吗?(练说句子:不一留神……)
孩子们化身为一只小虫子,在不同的语境中遇见熟悉的事物,由简单词语到复杂长句子,层层叠加,表达训练扎扎实实。正读到笑点处,王老师轻巧地来个回马枪,击中孩子的表达欲,散式聚焦,重复而不单调。
三、小虫子的喜忧与轻重
这节课,王老师重点带孩子读小虫子的烦恼和快乐,即课文的前三自然段。小虫子烦恼多一点还是快乐多一点,我们不得而知。一三两个自然段相比,囧事讲得多一些。王老师完全理解小虫子的心情,让小朋友变着花样读出小虫子的不幸,让人对小虫子产生深深的同情。比如,书上只是说“但我们小虫子没有谁会喜欢小鸟”,王老师觉得这样说还不够,他不要小朋友说出来,而要加上“因为”把理由读出来, 给小虫子们诉苦的机会。打开了话匣子,教师再辅以读与说的策略,如同领着儿童进入一个即兴的奇想剧场。在这个剧场里,可怜的小虫子们个个有话要说,真是苦水连连,苦不堪言啊!
不过,这都是虫伙伴的想法,他们说他们的,“我”觉得当一只小虫子还真不错。小朋友们立刻又从苦海里跳出来,享受美味的午餐,享受畅快的游泳与草莓奶昔,甚至变成了白雪公主……因为之前有对烦恼的充分倾诉,才有此时对快乐的精彩表达。
在王老师的课上,当一只“小虫子”还真不错。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