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资源库

新课标学习感悟

     2024年04月19日 17:58           打印   [字号: ]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一年级组、姓名:李辰

暑假里学习新版语文课标,使我的教育观念又一次得到了转变,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认识到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让学生学得轻松,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路,改进教学行为,积极尝试课程改革。在学习中,我深深体会到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新课程的体验观让我摆脱迷茫,走出困惑,找到了语文教学的新感觉。在语文教学中,我以后会关注学生的体验,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以“体验”为线索,从三个方面来优化语文教学。

一、语文教学坚持“以生为本”

新版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教师课堂上的所有教学都应坚持以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呢?新课标是这样定义的:“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核心素养同样包括四个层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围绕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设置了总目标。在总目标之下,又分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方面,各学段的要求不断进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个人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发现与利用学生的体验资源给予了语文教学无限的希望。但今天的学生,在拥有富裕物质生活的同时,生活经历和实践体验并不丰富。走向普及化的电脑、电视、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增长知识、了解世界的窗户,同时,又关闭了另一扇感受现实生活,积累体验的窗户。开放课堂,参与实践,可以让学生用身心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积累多种多样的体验。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坚持以生为本。反观自己的课堂,我认识到自己的生本意识还有待加强,有时对于教学的预设过多,导致对学生的牵引较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关注学生,课堂上所有的一切都源于学生,把时间充分的交给孩子们自己去读、去学习、去感悟,这样的教学,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才是真正有实效的。

二、语文教学加强“阅读积累”

新版课程标准提出要坚持文化传承,加强阅读积累。“附录”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略有调整,整体数量增多了15篇,课外阅读着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等,宣扬革命传统的书目。新课标还提倡让孩子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应增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教给学生方法,教师还应关注学生个性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发展学生个性。“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确,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多读多悟中掌握课文内容,增强学生习兴趣,加强学生情感体验感受远比“填鸭”学得更有价值,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老师们都要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再次,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写个性的读书笔记。

三、语文教学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新课标》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最新阅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