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资源库

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

     2024年04月19日 16:36           打印   [字号: ]    

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

爱国主义教育应充分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爱国主义感情不是与生俱来的,而要靠孩童时期的培养,语文教师犹如一个撒播爱国种子的播种者,及早在儿童的心田里撒下爱国主义思想的种子,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凸显重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书育人;爱国教育

“儿童的心田是一片奇异的土地,播思想的种子,就会得到行为的收获。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阅读教材的内容都富有思想性,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金色的种子,语文教师犹如一个播种者,一个耕耘者,应该在儿童的心田里及早地播撒闪烁着爱国主义光辉的种子,让他们开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结出丰硕的道德行为之果。”这段话,深刻而形象地揭示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可行性。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前所未有地受到现代文明的挑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正发生着巨大演变,爱国主义这一中国传统文明中最有价值也最有生命力的思想观念,在人们心目中渐渐地淡漠起来。正当儿童对言语、形象、对世界的认识特别敏感的时期,老师把祖国的尊严,民族的气节,祖辈的光荣历史,随着语文教学沁入少年儿童稚嫩的心田里,必然会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并发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这一时期,利用学校这一主要教育阵地,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迫在眉睫,而在学校教育中,语文学科以它的思想性、情感性、审美性的特质,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语文学科特质,积极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一、抓住语文学科的思想性,积极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不同题材的文章组成的,这些文章描写一定的人、事、物,并借以表达一定的认识、观念、情感。无论什么形式,都传达着某种思想,正如:白居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学科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展,它不仅是人际交流、思维、生活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地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渗透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爱国的英雄人物形象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如《狼牙山五壮土》、《金色的鱼钩》、《丰碑》、《再见了,我的亲人》,学习这些课文时,让学生们细心品词赏句,自主讨论交流,加上教师点拨,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人物高尚情操,从中汲取力量,受到感染,在故事情节升华他们的爱国情感。小语教材中类似反映爱国主义思想的文章还很多,这些都是我们向孩子们稚嫩的心田里播撒爱国主义的种子。抓住这一点,我们就象士兵有了武器,充分运用它们,向小学生渐趋干涸的心灵深处渗入滴滴爱国主义的甘霖,滋润出棵棵爱国主义的幼苗。

二、抓住语文学科的情感性特质,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语文教学若忽视情感的教育,那么,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必然是空洞的说教。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教育,它包含着美感和道德感。这就必须以“动情”为基础。没有爱国之情,就谈不上爱国主义教育。语文学科的情感性特质恰恰为在儿童稚嫩的心田里培育爱国主义之花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一)从感受形象出发

世界是以形象进意识的,儿童更是如此,年龄越小,鲜明的形象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因此,我们应紧紧抓住课文中的具体形象,让学生从感受形象入手,从整体上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从而激发情感。如:《丰碑》中的军需部长这一典型形象,为了战士们能穿上棉袄,安全的度过大雪山,自己却穿着单薄的衣服,冻死在行军途中他死后的形象使人心酸,但他又是那么的可敬、可佩、可叹。教学时,抓住军需部长牺牲后的感人形象,首先朗读全文,感受环境的恶劣,然后重点学习描写军需部长死后形象的这一段,先通过朗读过学生初步了解、体会军需部长的样子,对军需部长生发出由衷的祟敬之情;再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录音想象军需处长牺牲后的样子和神态及死前的样子和神态,并联想军需处长生前和战士们一起生活、作战的情景,孩子们的想象展开了,军需处长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他们面前,他们的情感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为军需处长的牺牲而感到悲伤,为战士们化悲痛为力量而感到振奋,为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而感到骄傲和自声。接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让他们把自己生发出来的情感通过朗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二)以教师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诱发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在教育学生之前,教师应首先是一个受教育者。备课时,首先从感受形象出发,于是,就会觉得教材中那些高大的人物形象是栩栩如生的,是活在我们心上的。自己有了这样的具体感受,到课堂上,就好像在和学生交流情感,和孩子们一起进情境,内心的联想就很丰富,感情就很真挚,对教材的领会也有了一定的深度。当我们把自己的爱国心溶进教学,在教学中才能用自己的爱去感染学生、感动学生,使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材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的内心生根发芽

(三)从高尚的情感引向正确观念的形成

儿童的情感是容易被激发起来的,但是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还不能仅仅停留在情感的产生上。针对儿童的特点,在语文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要着重情感的陶冶;也正因为是儿童,情感发展不稳定,必须重视从“动情”到“晓理”的过渡。这样,学生的情感才具有一定的自觉性。这种从“情”到“理”的升华自然离不开语文学科的特点,必须是始终伴随着形象的,必须在激发情感的过程中,为形成正确的观念而层层铺垫,这样就瓜熟蒂落。

三、抓住语文学科的审美性特质,让爱国主义的金色种子在儿童稚嫩的心田里发芽、成长、开花、结果

美的事物都有着感人的魅力他们以美丽的形象愉悦人的耳目,以高尚的品质感染人的心灵。语文教材中许许多多这样美的物、事、人。他们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映现出一个个充满着爱和美、无限神奇魅力的世界。如语文教材中描写祖国山水,名胜古迹的文章:《美丽的小兴安岭》、《桂林山水》、《林海》等他们优美动人的语言饱蘸深情地描写了祖国或壮美或秀丽的山河美景,似甘醇的美酒沁人心脾。教学中要使学生深人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景色美、意境美中受到感染、感动,较深刻地认识到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美的人、事、物构成了我们美丽的祖国。并由衷地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抓住课外阅读内容,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课外阅读也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引导学生去读,更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五、结语

语文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关系,简单说就像肥沃泥土中的沙和土的关系,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分离。没有语文,爱国主义教育像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爱国主义教育,语文也成为只剩下河床的枯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的方法多种多样,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图

参考文献:

[1]孙建国.儿童文学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2]王晓玉,孟临.儿童文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王富仁,郑国民.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4]徐冬梅,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6(25).



最新阅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