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资源库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2024年04月19日 11:41           打印   [字号: ]    

2022-2023学年度第学期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年级B 高嘉雨涵

设计理念:

《亡羊补牢》故事性较强,且贴近学生的认知识记,因而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时,孩子们对课文充满浓厚的阅读兴趣,并可以通过自主阅读大致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品读感悟能力,所以基本能够体会到重点词语及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们对于课文的理解深度更多地还停留在感知故事内容的表层,可能无法真正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揣摩体会,让他们在读、划、思、议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文章内涵的体悟。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部编二年级第二册教材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单元主题是“办法”,单元学习重点是“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本组教材有一个共同特点:每个故事都寄寓了深刻的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方法。《寓言两则》包括两个故事《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亡羊补牢》讲述了养羊人在经历两次丢羊之后,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将“破了个窟窿”的羊圈补好的故事。课文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传递了“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并认真改正,任何时候都不算晚”这一道理故事情节简明有趣,这则寓言故事中所谈到的错误是几乎任何人都有可能犯下的,但是通过它的告诫会时时提醒孩子们这是一个可贵的品质。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也很喜欢读这方面的书,而且在我平时注重在朗读方面的指导,孩子们很喜欢诵读故事。在二年级上学期就已学过寓言故事,学生对寓言并不陌生,只要稍加引导就能完成学习任务。但是“联系生活谈谈简单的看法”要求对文本内容进行意义重构,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借助字理、课文插图等方法识记“寓、则、亡”等10个生字,会“亡、牢”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对话,感受不同语气

3.通过体会寓言故事的寓意,知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字理、课文插图等方法识记“寓、则、亡”等10个生字,会“亡、牢”2个生字。

难点:朗读对话,感受不同语气,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书贴纸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激发兴趣

1.听道理,猜故事。

形容仗着他人的威风,欺负别人。(《狐假虎威》

形容一个人目光短浅,还自以为是。(《坐井观天》

形容只要结果,即使过程中出现问题也不管。(《我要的是葫芦》

2.揭示“寓言”的含义:故事的篇幅都很短小,但是都能告诉我们一个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就叫“寓言”。寓言里面藏着道理叫寓意

3.种葫芦的人说他的街坊养羊人家发生了一件大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让我们跟随他走进今天的课文。(板书课题)

4.相机教授“亡”和“牢”的生字书写。

设计意图:以上四则寓言都是学生在二年级上册所学习过的,以旧知导入新知,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寓言”;一方面它们的寓意为学问后创设情境,迁移学习、学以致用作铺垫,打通知识连贯的桥梁。

二、学习生字,理解题意

1.学习“亡”

1)出示“亡”的甲骨文,利用汉字演化进程,理解意思。

预设:

2)区分古今义。现在“亡”的古义“丢失”已经渐渐不用了,今天的“亡”多指“死亡”。

2.学习“牢”

(1)组词并出示“牢”的甲骨文,教师讲解最早的意思,请生猜猜“牢”在课文中指什么。

预设:古代,“牢”就是指圈养牲畜的围栏,在课文中指羊圈。

(2)观察图片,学习“圈”。

“圈”表示用栅栏把牲口住的地方围起来,外面的国字框就相当于一圈栅栏。汉字真有趣,一个汉字就是一副画。那么牛和猪住的叫什么?

预设:牛圈、猪圈……你看,这就是文字表达的多样性。

(3)读准多音字“圈”。(小老师范读——齐读)

3.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吗?

预设:羊丢了才修补羊圈。

师相机总结:这正是这篇故事的主要内容,大家读寓言故事,知道了题目就能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寓言的特点,比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课堂离不开书写,此环节的设计采取字源识字、古今义识字帮助学生感受汉字美,理解、记忆生字。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迁移积累,培养发散思维,感受文字表达的多样性。其次,引导生发现寓言的一大特点:寓言题目的意思就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寓言积攒技能。

三、聚焦“亡羊”,指导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故事中的养羊人丢了几次羊?他分别是怎么做的?

预设:养羊人一共丢了两次。第一次他没听邻居的劝告,没有补羊圈;第二次他后悔没听劝告,赶紧修补羊圈,从此他再也没丢过羊了。

2.学习第一次丢羊的经过。

(1)思考:第一次羊是怎么丢的?

预设: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出来,把羊叼走了。(板书:圈破丢羊)

① 运用字源识字感悟汉字音形义结合的特点。

师:“窟窿”,读读这个词,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它们都是穴宝盖,大多和洞穴有关。

② 运用联想及想象理解词语“钻”,即为进入,穿过。

师:你瞧,狼把头探进去,小心地从洞的一头穿到另一头,这个动作就是“钻”。如果你四处张望寻找猎物时,发现了养羊人家的羊圈有一个窟窿。你小心探出头,从洞的一头穿了过去。这个动作就是“钻”。

③ 结合生活经验学习“叼”。

狼张开嘴巴,“叼”起了一只羊。想想你在生活中还见过谁叼着什么?

预设:小狗叼着骨头;小猫叼着鱼骨头。

(师解释)叼:用嘴巴轻轻地咬着物体的某个部分。

2)文中的街坊是怎样劝说的呢?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劝说呢?指导读好街坊的话。

出示: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思考:哪个词看出街坊他着急?(赶紧)

4)结合图片,体会养羊人的表现。

出示图片及句子: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理解养羊人想表达“羊已经丢了,不用补羊圈了”的意思。

体会问号的作用。他想表达这个意思,却用了反问句,表现了养羊人对丢羊这件事的漫不经心、无所谓的感觉,反问句使语气表达更强烈。(板书:满不在乎)

5)角色扮演。同桌之间演一演街坊和养羊人,试读出街坊的着急和养羊人的不在乎。

3.学习第二次丢羊的经过。

1)引读:就因为养羊人不听劝告,所以第二天早上——(出示第四自然段: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2)思考:第二次丢羊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板书:不听劝告)

3)这两次丢羊,就是养羊人补牢的原因。指名学生连起来说一说这两次丢羊的经过。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识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遵循了学生识字规律及年龄特点。通过朗读句子,对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详细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脉络只有沉浸在语言文字中,才能读出感情感受各种人物角色的表现。

四、聚焦“补牢”,理解寓意

1.找变化。经过两次丢羊,养羊人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这时,他又是怎么想,之后又是怎么去补牢的呢?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圈画出相关词句。(板书:后悔不已)

2.交流养羊人的想法。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他很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3.交流养羊人的行为,比较句子。

1)出示句子:

他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的结结实实的。

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的结结实实的。

(2)这两句有什么不同?加了“赶紧”好在哪儿?

预设: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一个词语“赶紧”,体现了事情的重要和急迫:如果不赶快堵住那个窟窿,羊还会被叼走。

4.齐读,读出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后悔的表现。

5.展开合理想象。养羊人在修补羊圈时,街坊恰巧路过,街坊又会怎么说?

6.揭示寓意。虽然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没听劝,但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就补好了窟窿,还不算晚,这就叫做“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板书: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感悟,了解养羊人的所想所做,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受到思想启迪,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训练。想象说话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更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准确理解寓意打下基础。

五、拓展延伸,阅读链接

    阅读《钉子》,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

2)小组探究:比较商人和养羊人的行为,以及最后的结局。

3)汇报交流:说说你的感受和看法。

(预设:短文告诉我们不要忽视小问题,出现问题要及时想办法补救,这样才能减少损失。)

设计意图:适当增加课外拓展,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联系生活,共同交流

1.你在生活中遇见过类似“亡羊补牢”的事例吗?

2.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亡羊补牢》,阅读了《钉子》这篇文章,发现无论是养羊人还是商人只要知错就改,都为时不晚。生活中这样的事我们也会时时遇到,那时候应该怎么做,相信你们一定都已经知道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内化寓意,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统一,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七、仔细观察,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劝”。

“劝”:左低右高,左半部分“又”的第二笔变成长点;右边的撇要到竖中线的左边去串串门;

2.教师范写。

3.学生书写本节课所学“劝、亡、牢、钻”。提醒写字姿势。

4.评价反馈。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重点,写字教学关注间架结构的指导,左右结构的字要特别关注宽窄和高低。在书写时要给学生做好坐姿和握笔的示范,关注写字习惯。

八、作业布置

回家后,跟爸爸妈妈讲一讲《亡羊补牢》的故事。

 

最新阅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