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资源库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2024年04月18日 16:11     王萌      打印   [字号: ]    

 《孤独的牧羊人》简案.docx

2023-2024学年度第学期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音乐组  王萌

一、教材分析

孤独的牧羊人》是人音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牧童之歌》中的一首欣赏歌曲,本单元围绕牧童题材选编了三首歌曲,其中《孤独的牧羊人》是好莱坞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插曲。歌曲在影片中为主角表演时所唱,节奏紧凑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七度、八度、九度)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

歌曲使用了约德尔唱法。约德尔是源自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一种特殊唱法,在山里牧民们常常用号角和叫喊声来呼唤他们的羊群、牛群,也用歌声向对面山上或山谷中的朋友传达各种信息。这种唱法的特点是在演唱开始时,在中、低音区用真声唱,然后突然用假声进入高音区,并且用这两种方法迅速交替演唱,形成奇特的效果。约德尔歌唱家用这种发声方法和即兴式的装饰手段,在朴素的曲调中自由、淋漓尽致地表达欢乐、渴望等发自内心的情感。

本单元结合歌曲学唱,安排学生认识“全音符”。至此,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常用音符已经全部学完,下一单元将对常用的单纯音符和休止符进行全面复习,为后面学生能从理性层面认识7个唱名,并将音域向两端拓展至13度打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两年半的小学音乐课学习,了解到世界的多元音乐文化,建立了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能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初步感知、体验、了解音乐的审美特质,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并对音乐作品进行简单评价,在艺术创造活动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意,为本课的实践活动、创编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已完全适应第二学段的学习方式,对音乐的认识从感性过渡到理。根据埃里克森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此阶段的孩子主要发展任务是勤奋感对自卑感,此时的孩子各方面都会得到极大的发展,因此要抓住孩子发展的关键期,采用“双线三环五段式”的教学范式来调动孩子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在学唱和聆听的过程中,充分感受牧羊人的劳动生活,体验劳动的乐趣。

2.聆听歌曲,感受歌曲风趣、幽默的风格特点,并能在衬词“唻咿噢都”处按指定节奏拍手

3.了解约德尔唱法,并尝试用约德尔唱法演唱歌曲中的衬词

4.综合表演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表现牧羊人的音乐形象,根据歌曲的意境综合表演歌曲

2.教学难点:

用约德尔唱法演唱歌曲

五、教学方法

1.教法:试听结合法、奥尔夫音乐律动教学法

2.学法:听唱法律动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教材双响筒

七、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校园网站发布课前实践活动任务。

云端了解、欣赏音乐剧《音乐之声》。

通过线上欣赏音乐剧《音乐之声》,学生提前了解歌曲的背景故事,感知“音乐剧”的风格特点,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有力保障。



序号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组织学生,分组完成大单元实践作品《剪羊毛》。

2.情境创设导入

师:感谢所有同学的表演,在上一节课中,我们一起体验了南半球澳大利亚人民剪羊毛的乐趣,今天让我们踏上新的旅程,去看看北半球奥地利人民的放牧生活是怎么样的。

1.分组配合,完成表演。


2.认真聆听,跟随教师一起进入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演奏、演唱歌曲,对本单元作品进行二次创编,延续“牧童之歌”这个单元主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音乐的情境中,再从上节课内容引至本课,实现大单元每一课的连接,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整体感知

分析作品

1.播放歌曲片段。

1)随音乐律动。

师:同学们,奥地利的维也纳是“音乐之都”,让我们踏着音乐的节拍,一起看看这里的风景吧!

2)感知歌曲结构。


2.引导学生简述歌曲的背景故事,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刚才的这个歌曲片段大家耳熟吗?哪位同学能分享一下。

3.播放歌曲视频。完整聆听,感知歌曲情绪。



4.再听歌曲第一段,讲解约德尔唱法。




5.播放其他约德尔唱法视频,引导学生分析约德尔唱法的特点。

1.听音乐,跟随音乐拍点踏步。    

1)在衬词处用手掌拍“X X 0X X0 ”节奏型。



2)根据律动的特点,分析歌曲结构。

2.根据课前预习,简述歌曲背景。






3.观看歌曲视频,完整聆听,感知歌曲情绪。



4.再次聆听歌曲,了解约德尔唱法的特点。



5.观看视频,从音乐要素分析约德尔唱法。


1.此环节创设看风景这一情境,根据歌曲两部分设计不同的律动动作,在衬词处手部动作加入了“X X 0X X0 ”的节奏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肢体活动进一步感受歌曲节奏及其旋律的变化。

2.根据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中的“准备律”,学生已经通过课前实践活动,了解歌曲的故事背景。

3.此环节播放歌曲视频,依据心理学的“前摄效应”,能进一步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审美感知这一艺术核心素养。

4.介绍约德尔唱法的起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地理、人文等方面的联系,发展学生文化理解的艺术核心素养,并为演唱约德尔唱法埋下伏笔。


师生配合

尝试演唱

1.出示简谱和旋律线,总结约德尔唱法的特点,并练习演唱。









2.师生配合演唱歌曲第一部分。

1.观看简谱和旋律线,感知约德尔唱法的特点。









2.与教师配合演唱歌曲第一部分。

此环节通过出示旋律线,将抽象的音符跨度可视化,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约德尔唱法的特点,为尝试演唱约德尔唱法打下基础,发展学生艺术表现的艺术核心素养。



小组配合

艺术创编

1.出示木偶,分组创编。



2.综合表演。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评价。

4.表演片段再现。

1.分小组,饰演木偶进行创编。



2.小组合作,综合表演。

3.组内评价,小组互评。

4.取长补短,优化表演片段,再现第一幕场景。

此环节出示“牧羊人”木偶,激发学生的创编兴趣,为学生创编提供思路和舞蹈元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表演,随后进行组内评价和小组互评,体现新课标指导下的多元评价;最后根据学生评价优化综合表演,与前面律动环节形成对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综合发展学生艺术表现的艺术核心素养。


拓展延伸

情感升华

1.拓展延伸

欣赏蒙古族“呼麦”。



2.分享收获。



3.总结课堂。


1.欣赏观看“呼麦”表演。



2.与同伴一起分享本节课收获。



3.总结课堂,随音乐离开教室。

通过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开拓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从而更加热爱我们中国民族音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八、板书设计


最新阅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