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汉字—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就到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了,虽然关于端午的由来甚至在叫法上都有着许多种说法,但是这一天我们的习俗都是大同小异的。那么每年都有的端午节,关于它的“端”是什么意思,你都了解吗?
端午的“端”字意思。端午也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端”是开始的意思。《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
古人常把“五日”写成“午日”,所以,“端五”可以写成“端午”。到了唐代,因唐玄宗是八月五日生,为避“五”字讳,由当时的宰相宋璟提议,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因古人又常把“午时”当做“阳辰”,于是端午又可称“端阳”。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在传统节日当中,论民俗之繁多复杂,或只有端午节能和春节可比拟,都有着祈福、消灾等礼俗主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
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
赛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