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味语文课程以“真”为始引领学生自然成长,以“味”为终呈现生命滋润过程,由趣味汉字、品味悦读、本味表达和滋味体验四大版块构成。趣味汉字旨在扎根传统文化土壤,传承汉字文化精髓,发现汉字之源,探寻汉字之美,悦享汉字之趣,让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于学生的心田。栏目总负责人罗锋莉,下设汉字之源、汉字之美、汉字之趣三个子栏目,成员分别为刘利、蒋军利、焦文莉。
汉字既是中华文明形成的标志,也是记录中华文明的载体,更是追溯中华文明源流的根脉和纽带。今天,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无论方言口音、生活习俗如何迥异,通过共同的文字,人们可以毫无障碍地沟通思想、交流情感,这看似平常的一幕,背后是汉字这块积淀数千年的文化基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行书之美。

古人这样定义行书“如行云流水,秣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知道,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行书的笔画特点
起笔收笔,方圆并用;
变长为短,变直为弧;
省略起钩,连写笔画;
提按分明,行如流水。
行书的技巧的真正成熟,其功绩则要首推王羲之。 王羲之的行书行笔轻重徐疾,不激不厉。用笔准确细腻,若断还连。结字似欹反正,修短合度,尽善尽美,而风规自远。王羲之的行书作品以《兰亭序》最著名,元代鲜于枢称它为“天下第一行书”。
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

天下第三行书
《寒食帖》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行书的美
美在实用,它是人们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最实用最方便的书体。美在笔画的流畅,其用笔轻重、粗细变化,行笔有如行云流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美在崎侧中的平稳,其字形结构错落大小,收放结合、得体,用墨浓淡相融。
美在变化中的和谐,通过字形调整轻重、结构左右挥洒、上下贯穿等书写技巧,达到了笔触和谐统一、间白和谐统一、风格和谐统一、字体和谐统一之美。
美在变化中的和谐,通过字形调整轻重、结构左右挥洒、上下贯穿等书写技巧,达到了笔触和谐统一、间白和谐统一、风格和谐统一、字体和谐统一之美。
行书既有楷书的方正也有草书的潦草,但又不像楷书那么端正庄严,也不像草书那么让人难以理解。所以行书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行书讲究运笔轻松、便捷,追求线条的匀称,笔画与笔画之间游丝映带,字的结构充实,每个字都给人行云流水的感觉。并且行书每一个侧锋回锋都很明显,所以行书的字普遍给人的感觉都是很有力道。一篇行书作品每个字之间丝断意连,字与字之间大小相间。可以说行书的美给予了一篇作品的灵魂。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