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前置性学习

     2022年09月24日 10:46           打印   [字号: ]    

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单元前置性学习

亲爱的小朋友们,夏天款款来,草儿青翠,花儿清香,在这个空气中弥漫着芬芳的季节让我们跟随天天老师和“小航精灵”“思思”“晓晓”一起进入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快乐学习

单元知识梳理

单元  集中识字

单元学习知识起点

本单元是一年级下册第二个集中识字单元,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中,我们已经掌握了“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等识字方法在本册书第一单元,我们又学习了很多识字方法,例如:看图识字、韵文识字、字族文识字、猜字谜识字但还没有系统学习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本单元集中识字在复习巩固多种识字方法的基础上,开始学习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自主识字。

课文理解:本单元课文主要由儿歌、童谣和韵文为主,在一年级上册拼音学习中,我们已经熟读了许多儿歌;本册书的“和大人一起读”,推荐读读童谣和儿歌。因此,在儿歌和童谣的语言感悟、积累和运用方面,我们已经有了一定基础。

课文朗读一年级上学期我们已经会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本册书前个单元,我们又学习了读好长句子,读出停顿感知句子之间的联系本单元的几篇小短文韵味十足,朗朗上口,学习中我们可以在读通、读好的基础上,尝试用多种形式反复读,读出节奏和韵味,最终达到熟读成诵。

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由《动物儿歌》《古对今》《操场上》《人之初》4 篇课文组成,旨在通过集中识字的形式,完成识字任务。教材编排的识字形式丰富多样,特色鲜明,贴近学生生活。其中,《动物儿歌》是活泼生动的童谣,运用我们熟悉的小动物名称和生活习性带出生字;《操场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表现我们的校园生活;《古对今》和《人之初》则以通俗凝练的韵语带出识字内容,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

单元学习重难点

   

1. 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学习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归类识字感受识字的兴趣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 关注生字的结构,把握同一结构汉字的书写规则;写好足字旁和走之旁。

3.正确、连贯地读好“蜻蜓展翅、和风细雨、朝霞、夕阳”等词语;借助图片或联系实际理解部分词语。

4.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多种形式诵读儿歌、对子等不同形式的韵语;背诵《古对今》和《人之初》。


   

1. 学习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归类识字,感受识字的兴趣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把握同一结构汉字的书写规则;写好足字旁和走之底。


单元学习思路导航

思路导航一:识字写字

(天天老师)关于识字:识字是本单元的重点学习内容,本单元出现的生字大部分是形声字,学习时我们可以在原有字族文识字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逐步了解形声字的特点,并学习运用其构字规律自主识字。同时,也可以充分挖掘多样化识字途径,多种方法自主识字,一字多法,一法多用,感受识字的快乐,提升独立识字能力。

(小航精灵)形声字识字:《动物儿歌》中归类认识“虫字旁”的形声字,部首表示形(意义),声旁表示音(读音)。学习时,我们可以将生字的音、形结合起来。例如学习“蜻蜓”,我们先借助拼音读准“蜻蜓”,再用拆分法拆一拆,寻找汉字的相关联要素,发现“虫+青”合成“蜻”,“虫+廷”合成“蜓”。原来,像这样的字,我们就可以借助声旁来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思思)定位联想识字:定位联想记忆是短时间内把各种繁杂的知识按顺序储存在与之相应的记忆档案中,从而实现快速记忆的一种方法,相当于用眼睛给记忆对象拍了张照片,学习时再给“照片”加些“显像剂”,帮助我们巩固记忆。这种方法适合大量集中识字的篇目,比如:《古对今》和《人之初》两篇韵文。

(晓晓)活动识字:《操场上》描绘了我们活动的情景,学习“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这6个词语时,可以先圈出每个词语中表示动作的字:打、拔、拍、跳、跑、踢,观察发现前面三个提手旁的字都和手的动作有关,后面三个足字旁的字都和脚的动作有关,再遵循“字不离词”的原则,通过做动作理解词语,识记生字

(视频1:形声字归类识字;视频2:活动识字)

(天天老师)关于写字:本单元要求会写28个汉字,合体字的书写增加了。书写时要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注意生字的结构,把握同一结构汉字的书写规则。合体字书写时要关注间架结构,注意笔画穿插,发现这一类字的特点,重点写好足字旁和走之旁;独体字“古、夕、足、身、习、之、玉”要找准关键笔画,再练习书写。

(视频3:足字旁的字和足;视频4:走之旁的字)

思路导航二:课文理解

(天天老师)这个单元中课文内容要么童趣盎然、贴近我们的生活,要么充满韵味、琅琅上口,容易记住和背诵。其中也有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学习时我们可以借助图片,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进入文本,理解词语。

(思思)联系生活:《古对今》一文中,新词较多,比较书面化,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朝霞”,“夕阳”是什么时候的太阳,用这样的方法来理解。《人之初》一文中,有一些字词比较难理解,学习时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意思。比如“习”,平常我们会在“习惯”“习性”这样的词语中用到它,这里的“习”指的就是习惯、习性。

(晓晓)借助图片:《动物儿歌》配有丰富的插图,借助图片,我们很快就能找到对应的小动物,理解“展翅飞”“运食粮”“游得欢”“结网忙”等词语。《操场上》一文中,学习词语时,可以将体育活动名称与课文中的插图一一对应,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

视频5:《古对今》借助图片&联系生活 )

思路导航指导

 (天天老师)本单元课文以浅显的韵文为主,短小的儿歌,朗朗上口,传统的韵文,韵律十足,有节奏的读,去感受语言之美,有韵味的诵读,感受传统语文的独特魅力。

小航精灵《动物儿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童趣。儿歌每一行都有“谁”“在哪里”“干什么”三个部分组成,也是以此来停顿的,我们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注意停顿,这样就能更好的读出节奏和韵律,也可以带着动作表演读。

(思思)《古对今》由三小节组成,每小节前两行是单音节词对单音节词,后两行是双音节词对双音节词。三段韵文语言简洁形象,句式长短交替,我们可以通过“拍手读”“轮读”等多种形式读出节奏和韵律,达到熟读成诵。

(晓晓)《人之初》以三字断句,句句压韵。文中出现了七个“不”字,读时要把握“不”的变调规律:“不”在第四声前,应读成第二声,如:苟不教。在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前,应读成第四声,如:玉不琢,不成器;子不学,不知义等。

视频6:动作表演读;视频7:“不”变调



最新阅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