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悦读·读者心苑《正面管教》
作者导航:
简·尼尔森(Jane Nelsen)
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加利福尼亚婚姻和家庭执业心理治疗师,正面管教培训体系联合创始人,美国“正面管教协会”创始人,曾经担任过 10年的有关儿童发展的小学、大学心理咨询教师。她是20多本著作的作者或合著者,是众多著名育儿及养育杂志的顾问。她是7个孩子的母亲,18个孩子的奶奶或外祖母。
内容简介:
没有哪个父母不为了孩子而竭尽全力,但最美好的愿望却不一定给孩子带来最好的结果。自1981年本书第一次出版以来,《正面管教》已经成为了管教孩子的“黄金准则”, 《正面管教》的书籍被翻译成16种语言,在美国销量超过400万册,在美国之外的国家销量超过200万册。
正面管教是一种不惩罚、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如何运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能力,就是《正面管教》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感悟分享:
(吴泽恩妈妈视频分享)
各位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航天四小二年级11班吴泽恩的妈妈。之前就总听人说:“如果你是一个家长,你应该读这本书。如果你是一名教师,那你更应该读这本书。如果你经常对孩子的行为无法理解,对管教孩子束手无策,甚至被孩子气的想动手打人,那么一定要读这本书。”现在看来确实如此,读完这本《正面管教》让我受益匪浅,此书不仅能帮助我们建立新的教育观念,同时能帮助我们对孩子的行为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更能帮助我们找到合适有效的管理孩子的方法。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和善而坚定的原则
和善与坚定并行是正面管教的基石。之前对和善与坚定两个词理解有误,看到这个概念有些不能理解,读了第一章后豁然开朗。书中写到“和善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
首先,成人应该尊重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这样会让孩子感觉到理解和接纳,用一个和善且坚定的态度去对待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尊重以及对自己的尊重,双方沟通起来就更容易了。
其次,让孩子感觉到成长过程中不仅拥有父母赋予的爱的理解,还有爱的坚持。惟有如此,我们的孩子才从小有边界感,而这种边界意识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从而培养出孩子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我不再像以前一样厉声质问孩子:“为什么分数这么低?”而是回到家会先抱抱孩子,告诉她每个人都有状态不好的时候,一次的失误并不能说明什么,然后再和她一起分析原因,查漏补缺,效果确实比训斥好很多。
二、积极地暂停
如果熊孩子让你气得火冒三丈,这时就要先暂时退出冷静一下。因为人在生气时是很难做出理智的决定,应该先让自己心情平复下来,然后再试着接纳孩子的表现,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友好,感觉到我们成人对他们的信任,他们才会做得好。孩子的感受力强,但表达能力却往往很弱。我们不要在自己情绪泛滥的情况下,让孩子感觉更糟。
我觉得这里可以用在《非暴力沟通》中学到的沟通的四个步骤:
1.描述一个事实;
2.说明自己的感受;
3.解释原因;
4.提出自己的要求。
千万不要说“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你说了一万遍都没用,孩子可能不会当回事。我们是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学会用同理心去倾听,把孩子每次犯错变成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谴责的机会。
我们家之前经常因为练琴而搞得鸡飞狗跳,我潜意识里一直认为既然选择了学习钢琴,那每天就应该坚持做好练琴这件事。所以一旦孩子练琴不认真,我就容易容易大声训斥挑毛病,孩子就会很抵触,甚至顶嘴。我现在的做法是会暂时先回房间消化情绪,冷静下来从孩子的角度考虑,练琴确实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再想想今天孩子是不是因为累了呢,才会状态不好呢?等消化掉坏情绪后,再跟孩子心平气和地聊,如今孩子的练琴积极性提高了不少。
三、有效地运用鼓励
书中说到“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尼尔森认为,通过鼓励来帮助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最好的方法。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所谓的鼓励,就是对孩子有所期待。正所谓罗森塔尔效应那样:你对孩子的期待对孩子有着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孩子会朝着你所期待的方向发展。《正面管教》作者一直强调,惩罚虽然能暂时制止不良行为,但不能永久地解决问题。只有通过鼓励来帮助孩子体验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才能获得长期的积累效果。
我们应该多看孩子的优点,承认孩子的进步和努力,通过真诚的爱让孩子感受到鼓励,还能激励孩子继续努力。运用鼓励时还需要把握时机,做到相互尊重,将不良行为转向积极的方面。我家孩子比较喜欢干家务,每次她主动扫地洗碗时,我都以稍许夸张的语气夸奖她,说:“我家无忧真是太勤劳了,主动帮妈妈和姥姥分担家务。”她现在干活干得越来越有模有样了,每个周末时,起床会先帮妈妈挤好牙膏,就连擀饺子皮,包包子都不在话下。
四、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本书花了大量的篇幅介绍如何用开班会和家庭会议的办法,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些教育方法是满足正面管教的四条公理化定义的。
首先,你只有做到和善而坚定,才能让孩子们和你达成共识。其次,让孩子们参加解决问题,而不是处罚和说教,带给孩子价值感和归属感。再次,孩子自己想出的办法,他也愿意长期遵守。最后,能够培训孩子积极解决问题的良好品格。
当孩子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时候,我一般不会直接帮她,我会先问孩子:“你认为怎么解决?你可以先思考一下?你可以再想想办法?”最后再根据孩子的方案帮她分析并提出建议,这样既可以鼓励孩子做到独立思考,又不至于让她觉得无依靠,在解决问题后,孩子就会获得满满的成就感,从而自信心也越来越强。
总之,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书中也还有很多的原则和方法都值得我们去反复研读。我们当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开心快乐,想把自己的满心的爱与期望给他,有时候却因为方法不当而苦恼焦虑。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应该要改掉急脾气,用正面的和善而坚定的信念教养孩子,把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教给孩子,让他们在自信、自立的环境下快乐健康地成长。我们一起加油吧!
郭佳丽娅妈妈:
如果父母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感到痛苦,那么一定是因为方法错误了。鲁迅先生说了,要温柔而有边界地培养孩子。说实话,我也在持续的努力的改正中,我第一次做父母,孩子是也是第一次当孩子,我们都想往好的方向发展。但跟孩子一次次、一场场斗争下来,我发现,阳光和善的引导是最能提升效率的解决办法,语言暴力和武力解决不了根本上的问题,只会两败俱伤。即便是愤怒也只是想达到预期的结果,那就先使劲忍住,心平气和了再来想好办法。
程奕皓妈妈:
最近我遇到的情况是孩子在面对挫折会对父母、家人、朋友等身边的人发脾气。现在流行夸夸教育,但是《正面管教》在《让孩子适度面对生活的风雨》这章节中提到,孩子不但需要体验成功,还要体验挫折。教育就是体验生活的全部,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在挫折中找到自信,日后孩子才能搏击风浪!
熊硕西爸爸:
读完《正面管教》,让我受益匪浅,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正确的看待,积极正面引导至关重要。作为父母不能情绪化,要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客观的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孩子犯错后,要先平复好自己的情绪再和孩子沟通。第二,孩子因为犯了错已经畏手畏脚,这个时候不可以再责骂他们,要学会转变一下自己说话的语气。第三,孩子们需要鼓励,一定要真诚而适当地去鼓励孩子,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第四,处处要做孩子的榜样,因为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实也是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和孩子一起努力,一起成长,加油!
夏梓恒妈妈:
我们总说现在的孩子很难教,缺乏责任感和上进心,其实很多原因不全在孩子身上,孩子被我们大人以爱的名义给予太多,因此父母会包揽孩子遇到的一切困难或者对于孩子给予过度保护,忽视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却经常反过来埋怨孩子,嫌弃他们没有责任感。读了《正面管教》我懂得了孩子的责任感只有在和善、坚定、有尊严受尊重的氛围中学习。比如豆豆特别喜欢小动物,提出要养小狗,开始我嫌麻烦,也考虑到白天家里没人,所以一直没有答应。就在前几天,有个朋友家的小狗不想养了问我要不?说实话我是不想养,但孩子知道后特别开心,也表达了他非常想养小狗的愿望。于是我就和孩子坐下来谈。要养也可以,早晚的遛狗、喂食、打扫卫生……这些事情必须自己来做。孩子很欣然的就答应了我的要求,把小狗带回来后,他认真地履行着和我的约定,看到孩子把小狗照顾的很好,他开心我也很高兴。静下来想想如果当时只是图自己方便拒绝孩子,他得有多伤心,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对于孩子有规矩也要有自由,有限制的选择,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可以选择,所以教育孩子真的是需要我们作为家长用心去学的一门学问!
薛承轩妈妈:
俗话说“冲动是魔鬼”,遇到孩子不听话,做错事,真的很容易生气上火,听到哥哥说:“妈妈为什么心情立刻就不好了。”妹妹说:“为什么凶凶的对我说话。”我是又生气又无奈。冲动时候说话不好听,还容易动手,孩子难受还委屈。《正面管教》里提出,我们需要用坚定且和善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积极的暂停”就是孩子在犯错时,我们可以去运用的一个小工具,试着暂停,情绪平静下来,理智的去教育孩子。读后我试了试“积极的暂停”,尝试转移注意力让自己情绪平复下来,没想到孩子们反而认真听话,还积极承认错误。这本书不仅让我改变了管教孩子的态度,还让家庭氛围温馨和谐。
王甜伊妈妈:
读了《正面管教》,有一点让我深有体会。当孩子和我们哭闹时,请不要不问缘由的进行批评训斥。相反,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和孩子进行沟通,学会去倾听孩子哭闹的原因,甚至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我们的某些行为招致了孩子的这种表现。记得有一次女儿写作业时,我提出字迹不工整,并让她向班上同学学习,当时就哭的稀里哗啦,不写了。本来想训一顿,可后面静下心来进行了沟通才知道,她只是不喜欢我拿她和其他人比。诸如此类的问题解决了,孩子感觉被理解了,自然就乖乖地,大人也不会生气了,岂不是皆大欢喜?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