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不懂就要问》

     2022年09月20日 21:29     朱丽霞      打印   [字号: ]    

 《不懂就要问》微课教学设计

开场语:同学们好!很高兴又在“思晓云课堂”跟大家见面了。平时,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都会遇到不懂的问题,该怎么办呢?这节课,天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从中寻找启发。

教学过程:

板块一:听一听

1.观察导入,初识略读

1)认识略读标记。

仔细观察课题,说一说跟以往的课题有何不同之处

课题序号后有一个星号,代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是我们接触的第一篇略读课文,这类课文还有哪些“新鲜”之处

2明确学习任务。

课题下面有一段话: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此部分叫做“学习提示”,提示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也就是这节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以后学习略读课文时我们要关注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并且可以借鉴同单元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完成这些任务。

另外略读课文正文后面只有要求会认的字,没有要求会写的字,也没有设置课后题。

(3)了解学习方法。

课文后面有两个泡泡,告诉我们“略读课文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大意就行;如果有个别字不认识、个别的词语不理解,也没有关系。”这就是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想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表达清楚,天天老师有两个小妙招:一是可以借助课文插图,找出对应的文字加以概括。二是找到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简单概括。

(2)了解主人公孙中山。

(3)辨析多音字“背、圈”。

板块二:说一说

再读课文,交流看法

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了,你对这件事有何看法呢?在发表观点时一方面我们要结合课文语句使表达有理有据。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多角度地思考。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梳理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1.从孙中山的角度谈看法。

天天老师在读到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时觉得孙中山很好学,同时明明知道私塾先生非常严厉,还要壮着胆子问先生,说明他求知的决心很大。

2.从其他同学的角度谈看法。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这句话中摇头晃脑一词反映了其他同学不动脑筋死读书的状态,从“高声念”到“鸦雀无声”,同时再想像他们“被吓呆”的表情,我觉得其他同学的表现更加突出了孙中山勇敢、乐于思考和勤学好问的品质。

3.从先生的角度谈看法。

读了“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

吗?”这句话,再结合插图,我觉得先生非常严厉。但是后来他“收起戒尺”“摆摆手”详细地讲,说明他也非常欣赏孙中山不懂就问的精神。

板块三:读一读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勤学好问的孙中山,明白了不懂就要问的道理。天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成语、名言和小故事,请大家读一读吧。

板块四:想一想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你或者身边的人一定也有过“不懂就问”的事例,请联系实际想一想,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            

板块五:写一写

“不懂就要问”的道理是在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以人物对话的形式点明的,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写法,通过对话展现人物品质,阐述道理。请同学们仿照例子,补全对话写下来。


板块六:画一画

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我们找到了一些富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有的是一些陌生的词语或事物,比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中的“景颇族、阿昌族、绒球花、凤尾竹”;有的是与现实生活不一样的内容,比如铜钟敲响——上课铃声;还有的是一些特殊句式或写法,比如《花的学校》把花、树枝、树叶当成人来写。我们可以找出本课有新鲜感的词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出来。

结语:好啦,今天的奇妙语文学习之旅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


最新阅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