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美版美术教材小学一年级第一册第9课的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学生通过对鱼的观察、分析、创作等方法,让学生大胆的绘画,从中认识鱼的形状和特点,掌握画面表现的方法和造型独特的创作方法,农民画《戏鱼》的作品展示,让学生了解自然中的鱼与美术作品中的鱼两者之间的关系,学习和掌握使画面丰满的绘画方法,运用多种形状、变化的花纹和漂亮的色彩完成作品,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同时本课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四年级第9课学习《用彩墨画鱼》造型表现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想象力、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是最天真、可爱、最富有“表现性”的时期;他们目前所掌握的绘画造型以线为主,喜欢用鲜艳的色彩来表现,用笔坚定、有力,但是多数学生不能大胆绘画,表现方法简单。本课让学生画条美丽的大鱼,在儿童的世界里,鱼儿是他们熟悉和喜欢表现的对象,符合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特征,在创作过程中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回忆和对比,了解鱼的形状特点,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能够通过对任意图形进行添加或分割的方法创作出造型独特的鱼。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体验中学习用创造的方式表现鱼的外形和花纹特点,领悟突出主体、画面丰满的绘画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在艺术创作中树立关爱大自然意识,培养学生大胆创作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本课学习,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运用所学的知识,了解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画一条漂亮的充满画面的大鱼。
难点:对给出的任意图形进行理解、分析,进行添加或分割的方法创作出造型独特的鱼。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PPT、便利贴、四个自制粘贴鱼缸、四套大小不一的粘贴鱼、可粘贴的标题。
学具:油画棒、彩色砂纸等绘画工具。
教法学法
1.学生观看课件内容,了解鱼的形状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师生做鱼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示范绘画方法。
3.创设情境激发创作潜能。
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1)让学生在便利贴上画一条小鱼,贴在黑板上,在老师的协助下,把便利贴贴成一条鱼的的形状。
(2)在“便利贴鱼”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大鱼和小鱼的对比。通过画更大的鱼来对比“便利贴鱼”,让学生带着思考,进入到本课的主题,谁画的鱼最大。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让学生在便利贴上画小鱼,直观的了解和判断学生学情,为下一步分析和引导学生画鱼做对比、铺垫。
2.观察与分析
(1)教师播放课件,请学生在音乐的背景下观看大海中各种各样、色彩斑斓的鱼。每条鱼从形、色、图案上都有特写镜头。
(2)然后请学生分析总结所看到的鱼和自己平时在生活中看见的鱼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学生可大胆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接观看海洋中真实存在的、学生基本没见过的深海鱼,这些外形各异,色彩斑斓,花纹丰富的鱼有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对鱼从新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打开学生思维,让学生对鱼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3)教师把学生分为四组,给每一组都准备了一个自制鱼缸,每个鱼缸里都养了一条小鱼。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程中,回答问题和表现情况,都可以把自己组鱼缸里的小鱼“喂大”,这样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奖励,还可以增强每组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教师请学生说出鱼的分解结构,鱼由头、驱干、尾三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中还包含其它组成结构。结合PPT 动态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总结鱼的身体结构,综合发展学生图像识读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设计意图】教师作为引导者,利用PPT动图,来直观展示学生分析和总结鱼的结构特征,让学生能够直观可视的理解鱼的身体结构。
3.理解与构思
(1)在同样一张大小的纸上,如何才能将一条鱼画的最大?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方法的标注和记录,通过学生们的理解和总结,把一条鱼画到最大有两个要素,一是沿着纸张的边缘画,让鱼的外形尽量占满纸张的面积;二是在大鱼的旁边画一条小鱼作为对比,来衬托出大鱼。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对鱼的认识,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教师作为参与者,让学生进行理解和总结,说出自己的方法。
(2)虽然学生已经学会在一张纸上画出最大的鱼,但是每个学生画出的鱼相似度太高,没有自己独特的表现造型。教师引导示范,在黑板上任意画一个图案,对这个图案进行理解和构思,通过分割、添加的方法,把这个图案变成一条鱼,完成后会出现造型非常独特且具魅力的鱼。
【设计意图】教师在进一步引导提高学生对创作实践的要求,用这样好玩的、不可预知结果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挑战心,活跃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4.实践与操作
(1)教师请一个学生上前,在黑板上任意画一个图案,教师对这个图案进行变形,通过分割或添加的方式,完成创作。教师会完成一个非常有特点且让学生很震惊的鱼,学生都为止赞叹。
(2)转换身份,把画图和变鱼的机会都给学生。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操作,大家一起来观察分析,学生完成的很好,同样可以创作出造型独特的鱼。
(3)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挑战、创作的机会,教师请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彩色沙纸上任意画一个显大的图形,画完之后,同桌之间进行纸张交换,相互挑战,用之前学到的方法创作一幅《谁画的与最大》。
(4)作业要求:鱼的身体要显“最大”,色彩斑斓,图案丰富。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新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理解与想象,用游戏挑战的方式,层层递进,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思考和创作实践的能力。


5.展示与交流
学生完成作品后,就可以陆续把作品贴在黑板的作品墙上,最后每个学生的作品都可以展示在上面。
(1)学生完成“谁画的与最大”作品展。
(2)说说自己作品中大鱼的创作过程和感受。
(3)评评别人的作品创作。
(4)评出谁画的与最大,全班同学都很出色,不分高低,教师出示班级集体照片,为全班集体照画一个大大的皇冠,以此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向全班介绍自己的作品,同学之间进行互评,教师点评。品评别人的作品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起到了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建立了多维评价体系。
6.拓展与延伸
(1)教师出示海洋环境污染、捕杀鱼类的视频,请学生进行观看。
(2)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教师总结:同学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保护鱼类,尊重生态平衡,为环境保护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设计意图】从学生对鱼的了解,到创作鱼的过程,再到对鱼生态环境的认识,提升了本节课的主题,渗透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各位老师:
大家好!刚才詹菲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节生动有趣的美术课,就詹老师本节课的教学,发表一些我个人的观点,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本课设计目的是训练学生敢于充满画面,大胆作画的习惯,认识鱼的形状和特点,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和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让学生能够大胆的作画,充满画面感,画出一条大鱼,进而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从教师角度来说,詹老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艺术和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了创作的阶梯,打破传统的我教你画的这种教学模式,从头到尾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旁观者、参与者,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激发学生从观察到认识、从思考到创作,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不断的发散思维,创作出各有风趣的美术作品,呈现出不同风格的艺术效果。
从学的角度来说,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认知到,怎样才能充满画面进行作画,让学生先从简单的知识入手,然后逐层深入,比如:首先让学生认识形状不同的鱼、大小不同的鱼进行比对,区分他们的大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直观的认识鱼的形态和结构,将他划分为头、躯干和尾部。在作画过程中,学生相互画出不同的形状,再交换图形,通过自己的分析、切割、添画,画出一条大的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的活跃度。同时学生能够体验、享受、创作带来的乐趣,并且,在所创作品中能表达出自己的作画思想。
从评价的角度来说:在课堂中体现出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教师的鼓励评价,詹老师更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通过美术学科的艺术特征,设计出漂亮的鱼缸和大小不同的鱼,以各团队通过自己养鱼的一个经历,以鱼的成长、小鱼变大鱼的一个经历,这种激励评价机制的方法,直观的对各个小组进行了过程性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团队的成长经历,从中引申出团队的成功离不开个体的努力。
从学科特征来说:詹老师对板书的设计,教具的制作等,都给我们眼前一亮,都体现了美术学科视觉审美特征和艺术特征。
从学生课堂表现与作品呈现上说:学生的参与度高,对学习、设计、作画兴趣浓厚,能够用不同的形状,通过分析、切割、添加来设计自己的作品,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都显现出不同风格的作品,都有其独特性的艺术性。
整节课中老师以自然、大方的教态,通过游戏、合作、实践等环节的设置,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发散思维的空间、大胆的创作平台和享受艺术的过程。在教具、现场绘画和板书书写上,也体现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开放的教学思想和机智的教学策略。整个教学过程顺畅自然,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彰显艺术之美。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提几个不成熟的建议,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没有勇气参与挑战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要尽量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第二,学生实践的部分显然不足,教师要适当的进行颜色的搭配,线条的勾画等一些作画技巧的指导,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在最后课程拓展方面,应该把德育目标的渗透再强化一下,引申到具体的做法上,提高学生的美育目标。
以上仅代表我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