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导师制” 让爱更充分

     2022年07月13日 00:38     蒋军利      打印   [字号: ]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

践行“导师制”  让爱更充分

                               三至六年级组   蒋军利

导师制15世纪初期由英国牛津大学的威廉·威克姆首创的,其后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相继采用。与之不同的是我校的“导师制”是为全校学生设计的全校的每个老师都担任学生的导师,从而实现了“全员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网络让每个孩子可以得到老师更多爱的滋养,让教育效果更突出

我校这一育人模式的特点是所有教师都要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所有学生都要接受相应的导师指导,育人贯穿教育的始终。这就改变了过去教师主要是教书,只关心学生的文化成绩,教育学生主要是班主任、政教处的责任的做法。转变为教师不仅教书,更要育人,不仅关注学生文化成绩,更关注学生精神生活等全面发展,真正实现课内与课外结合、家庭与学校联合、教书与育人并举的育人新模式,收到“教师学生并提高,家庭学校俱受益”的良好效果,以达到教育质量最优化、教育效果最大化。

一、导师的选择

这里的“选择”不是选择哪些教师可以做导师,而是选择哪位教师可以做哪些学生的导师,比如学生优势学科或劣势学科与相应老师的匹配,单亲家庭、贫困生、学困生、问题生等与相关老师的搭配问题等我们还有非常贴心的一点就是选导师。一般来说,我们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内心倾向于哪位导师,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搭配导师,因为学生只有“亲其师”才更能“信其道”。

、导师的培训

关于导师的培训,就是学校要在大方向上指明导师“为什么导、导什么、怎么导”的问题。

首先要讲明设置导师制的目的、意义、范围、方法、奖惩等。因为一线教师工作紧、任务重,导师制实际上是延长了教师的工作时间、加重了工作负担,那就要让他们了解并理解,打消他们的顾虑,取得他们的支持,让他们愿做、爱做、主动去做,这是导师制成功的前提。

其次明确导师工作的范围,即“导什么”。导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所“导”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1导师是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要“以德树德,以志励志”做学生的楷模,逐渐提高学生的遵规守纪意识,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主、自律、自立、自强意识,形成良好品德,做一个积极、健康、上进的优秀学生。

2导师是学生学业上的指导者。导师要先对所“导”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视具体情况逐步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逐步提高其学习能力,促进其优质、高效地完成本阶段学业,顺利、如愿地进入更高一级学段的学习。

3导师是学生生活上的启导者。导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指导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如小到日常生活的困难,大到经济难题、感情纠葛甚至单亲家庭缺失的爱等都应尽力给予启发引导,帮助他们端正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学会生活,提高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4导师是学生心理上的辅导者。当所导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或挫折时,导师要给以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尤其是中学生,他们视野开阔,精力旺盛,生活优裕,情感丰富,面对缤纷的大千世界和高度发达的时讯网络时代,容易受到这样那样的引诱、困扰或误导,甚至误入歧途。导师要未雨绸缪或及时发现,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战胜困难挫折,激发起学生自尊、自爱、自强的愿望。

工作的开展

导师工作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它要求导师在工作中专心、细心、耐心、精心、爱心“五心”并举,既要会做慈母,还要敢做严父。

1.学生人员分配。一般来说每名导师所带学生以3—5名为宜,若太多,导师可能忙不过来,或是虽“导”却似蜻蜓点水,难以深入、细致、扎实地投入工作;若太少,班级学生又分配不完。学生分配时还要注意优秀生、学困生、问题生的搭配等问题。

2.学生情况了解。导师首先要通过谈话、问卷、电话等手段对自己所导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家庭、学习、兴趣、爱好等)做初步了解,随着工作的深入逐渐加深了解。导师对学生了解越全面、透彻,工作越好开展,指导才更能对症下药要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3.定期情况交流。交流应该是多方面的

第一,导师每周至少与所“导”学生交流一次,了解各方面情况。当然,也可以是学生主动找导师交流、沟通,但无论哪种方式都要求有文字记载,特别是学困生和问题生,最好还要有方案设计。

第二,导师每周要与班主任、课任教师沟通一次,了解所带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行为习惯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第三,每月至少与学生家长交流一次,尤其是走读生,更要做到家校沟通,互通信息,防患未然。

第四,每学期至少家访一次。这点可视学校具体情况而对时间、次数做适当调整。

4.学生追踪辅导。每名导师所“导”学生一般是年,因此,每位导师要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跟踪记录学生成长、发展的轨迹,以便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形成教育成果(如案例分析、论文等)。

当然,以上仅是学校基本的要求,而学生是变化的,事情是发展的,导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机动、灵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制度的保障

1.导师会诊制度。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班主任牵头,每两周举行一次(也可以视情况随时进行,因为单位小,导师相对集中,灵活方便),针对某个(或几个)学生或针对某个(几个)问题或现象,尤其是问题生或棘手问题,各自提出问题,汇集集体智慧,共同诊断,献计献策,制定下一阶段教育计划,共谋发展,共同提高。

2.个案分析制

以学部或年级为单位组织,每月组织一次个案分析会。导师针对自己所导学生一个月的发展变化(可以是一个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也可以是一次成功或失败的谈话)进行综合描述,给大家提供借鉴,既是为发现情况、增强导师责任感,也是为其他导师汲取经验教训、取长补短提供一个平台。

3.导师交流制度

以级部为单位组织,不定期(每学期可组织1—2次)举办座谈会(联谊会、分析会、交流会)组织导师交流,最好是非正式的自由交流,允许导师畅谈自己的做法、看法、体会或者意见、建议等等,畅所欲言,无拘无束,迸发智慧的火花。

4.监督奖制度

因为导师大都是一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尤其是小学虽是“双减”,但是应试教育的阴影一直影响着学校和老师,使得导师制度流于形式。因此,学期中要对导师制实施情况进行抽查,期末还要由校级导师考评委员会对导师进行综合考评。

总之,践行“导师制”,让爱更充分。“导师制”的确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我们应该一如既往地把导师制继续下去,让它在育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新阅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