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资源库

初探小学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意义

     2022年07月12日 22:47     徐安晴      打印   [字号: ]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

初探小学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意义

年级语文A组徐安晴

一、小学德育导师制的内涵与意义

1.小学德育导师制的内涵根据高校“导师制”发展而来,小学德育导师制是一种以个别指导为其培养的基本方式的小学生的德育培养模式。朱玉林认为,“小学德育导师制”是在“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意识下形成的一种小学德育制度,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个性、健康、可持续的成长。在小学德育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针对小学生的个性差异,导师与品质或心理需要关心指导的学生进行互动,形成教导与受导的双边关系。在具体指导中,小学德育导师通过小学德育导师工作记录袋、小学生德育成长档案袋等形式记录对受导小学生在生活、思想和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帮助。

从中可见以下几点:第一,小学德育导师的承担者主要是小学里的各任课教师。除个别由于自身特殊原因不适合做小学德育导师,其余教师都可以成为小学生的德育导师,这样就可以做到一位小学德育导师只需要指导一名或几名小学生。可见,这是一种真正将教书育人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的德育模式,它解决了以前非班主任老师只管教学不管育人的问题,将尽可能多的师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一起来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当然,在一些地区和学校,也有优秀学生家长一起加入到德育导师的队伍中,从家长的角度,对学生思想品德成长起到引导作用。第二,与单纯的教学工作不同,小学德育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性内容或者进行技能训练,它还与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行为等多方面紧密相连,同时需要学生自我的认识,判断和实践。第三,小学德育导师在工作时,要从“以生为本”的理念出发,遵循每位小学生所具有的特点,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第四,小学德育导师制的工作,不仅在于课内,还在于课外,不仅局限于校内,还延伸至校外。总而言之,我们可以这样来界定小学德育导师制:全体小学德育导师将德育资源融合,传递德育知识,从而来满足小学生多样化需求的一种德育模式。

二、小学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意义

(一)有利于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本轮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不同在于增加了对现行教育方式进行的变革。这就意味着,原来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德育管理模式必须得以改变。同时,由于学生的德育水平很难以数据化指标来表现,因此只能以德育老师对受导学生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与记录为依据,小学德育导师制是一种重要途径,小学德育导师制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二)有利于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内化

有利于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内化所谓品德内化,是指个体通过教育熏陶、社会实践,对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认知、评价、选择、接受和重构,逐渐将社会道德规范转为自身内在的道德素质的过程。?小学生,特别是高年级段小学生,心理不断成熟,但仍旧没有发育成熟,常常过于在意自我体验的感觉,喜欢“跟着感觉走”,容易被情绪和情感

(三)有利于学科教师德育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学科教师德育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增进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在原有的德育模式中,许多学科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任务就只是负责某一门具体学科知识的教学,新的模式中,学科教师也可以成为德育导师,也必须积极参与德育工作。小学生觉得与小学德育导师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双方的关系可以说亦师亦友,师生感情很深,师生关系十分融洽。

三、完善小学导师制的对策

(一)切实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1.完善小学德育导师的考核评价机制

德育导师长期的工作积极性的保持必须与合理的考核与评价体系相联系在一起,因此,要制定出真正有效的机制。学校可以一个月为时间段,召开德育导师工作交流分析会,在会上,每次选择五位左右德育导师将自己一个月内对学生德育指导工作中可圈可点成功之处的部分与他人分享,也可将本月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抛出来寻求其他导师的指点。会议结束前,对各导师工作中的闪光点加以明确,让德育导师感受到自身所做工作的重要性,增加身为德育导师的自豪感。定期评选“优秀德育导师”,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一定奖励通过这类做法,可以使德育导师们感受到学校对于德育工作和自己工作的重视,以此增强自我归属感与认同感,激励导师勤奋工作。

2.提高导师自身素养德育导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

其一,德育导师本人必须是个品德高尚、言行合一的个体。其二,德育导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要做到言而有信,要保证学生在信任、信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三,熟悉德育指导所需的教育学与心理学必备知识。只有这样,导师才能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只是依靠原有经验来开展对学生的指导工作,随意性和主观性太大。因此,一定要对德育导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的方式,加深德育导师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特别是,针对负责年龄段的小学生的德育导师,入职培训内容应有所侧重。同时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不断提高德育导师“实战”经验。

3.明确导师工作职责

每一个教师都可成为学生的德育导师,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并非每一位导师都清楚作为一名小学德育导师的具体职责。作为小学德育导师,主要培养小学生各方面良好的习惯,要以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培育并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为自身的职责,在学生遇到学习生活中的难题和成长困惑的时候,可以通过与自己的德育教师沟通来解决困扰。而且,为了防止流于形式和表面,每个德育导师所带学生的数量决不能超过5人,事实上,最好控制在3人左右,毕竟导师精力有限。小学校里原本工作量就很大。此外,调查也显示,德育导师们与学生家长们的沟通还不够及时和常态化,因此,这项工作必须做到“精耕细作”,才能帮助学生一起寻找成长的道路。

(二)不断完善德育导师工作机制

1.学生成长德育档案每一个德育导师都可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所要受导学生的基本情况。例如对于自己关心的问题为受导学生设计一张他(她)的“专属问卷”,也可以通过该生原来及现在的科任老师,班主任老师了解其性格特点,还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对其神态,动作等方面的观察来感受其内心,还可以查看该生的学籍卡上的教师评语等相关信息等等。通过对受导学生过去信息的掌握,确定其现有的发展水平,以及推测有可能形成的发展水平,从而建立一个学生成长德育档案。为受导学生建立成长德育档案,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特别是老师刚刚接手一个班级,原本需要花一段时间才能对学生有所了解,现在就方便多了。所以,学校必须重视学生成长德育档案。

2.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1)推行德育导师资格与聘任制度要想导师制在小学能得以完善和推广开来,教育部门可以制定小学导师的准入条件,将那些关爱学生、具有较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责任心强、具备心理辅导基本技能的教师聘为学生的德育导师,在一定区域内试点德育导师资格证书制,如果有成效则加以推广。在评职称或晋升时,同等条件下,对拥有德育导师资格证书的教师予以优先考虑。这样以来,德育导师能够切实感受到教育局对于这一工作的重视与认可,进行工作时也会更有自豪感。(2)制定德育导师的定期培训与研讨制度想要真正有效地提高德育导师的业务水平,教育局就必须制定相应培训和培养计划,让这方面的专家学者与导师们多交流,为导师们答疑解惑。导师们的水平提升了,受导学生才能真正获得进步。此外学校自己还可通过校内新导师与有经验的老教师结对、学校内部进行研究讨论、聘请其他学校和区内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与兄弟学校老师开展经验分享会、学习考察、自学实践、案例会诊和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让各位导师充分介绍自己的经验,与同行进行沟通与交流,德育导师只有接受了一整套的专业性的指导,整个导师队伍的业务能力才能提高

3.家校共育活动的组织家访作为家校共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可以很有效地紧密受导学生家长与导师之间的联系,密切双方的关系,双方就可以就学生情况更顺畅地讨论沟通,达成共识,合作培养学生。

因此,德育导师老师自己必须“以身作则”,在家校沟通时,不仅应该提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更应将学生在校的积极表现反馈给家长,以学生之心感受学生,以儿童之情体会儿童,真正做到平等的理解。对老师有防范,抵触心理的学生,学会耐心与等待,多谢真诚的聊天,少些“功利性”的谈话。只有这样,长久以往,才能使家校联系更紧密,也才有可能产生完整的优质教育。此外,在实际开展家访工作的过程中,导师一定要与到访学生家长进行充分并且提前的沟通,尽量寻找到导师与家长共同的空余时间,尽量避免夜间到受导学生家中访问。此外,还应该注意要探讨重点问题,一次家访不宜讨论过多问题,把每次家庭访问时间控制在一小时以内。最后,对于家访工作,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实地到家访问固然有巨大优越性,单页不必就拘泥于这一种方式。特别是已经到过家中访问的受导学生家庭,在无特殊情况的普通沟通中,也可以采用打电话进行访问,利用家校路路通,QQ或微信进行沟通联系的方式相结合的途径,这样做可以大大节约双方的时间,使得家庭访问工作开展得更有效率。



最新阅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