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春,1969年3月出生,199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参加工作。从教30年来,始终奋战在教育教学一线,坚持不懈,爱岗敬业,努力拼搏,无怨无悔。2016年9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特级教师(第十批)”荣誉称号。
一、乐于奉献 满怀热情干事业
2020年,已经51岁的她,毅然离开了原来熟悉的环境,来到新开办的西安航天城第四小学。在这个高起点、高要求、高愿景的新平台,作为一名老党员、特级教师,她不忘初心,始终坚持着最初的梦想:不管在哪里,都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中去。
来到四小,对一个长期从事中学教育的老师来讲,真正意义上是从零开始。小学的教材要深入研究,学生的状况要重新认识,班主任工作、日常管理工作、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千头万绪,快节奏、高强度让人倍感压力。她克服重重困难,教材不熟悉就勤奋钻研,加班加点备课做好教案;教法不熟练就与身边同事深入研讨,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努力探究具有自我风格特色的教学方法。2021年,她先后被西安市委人才办、西安市教育局确定为“西安市高层次人才”、 “西安市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对象”,被评为“感动四小十大人物”。
二、 勤于钻研 示范引领强素质
成为陕西省特级教师、省级名师工作室的核心成员后,她依旧初心不改,与时俱进,教育教学本领不断增强。2020年1月,她主持的省级基础教育资源建设课题《“板块式”教学下中学生名著深入阅读的探索实践研究》,荣获陕西省第十一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同年12月,经西安航天基地教育局研究批准,成立航天基地“王瑞春名师+研修共同体”,引领航天基地语文学科近20名教育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共同做好教科研工作,充分发挥了一个特级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2021年新学期开始,她在学校安排部署下到广东省梅州市学习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回来后经过和同事的充分交流分享,开阔了教学视野,为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极构建空间学习共同体,探索跨域教研新模式,在第二届“思晓好课堂”云教研中执教展示课《书戴嵩画牛》,受到一致好评。
三、善于探索 创新路子求突破
她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在担任二至五年级年级组长期间,一方面,依靠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带动组内同仁尽快适应紧张忙碌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引领大家将各自优势与新标准、新要求结合起来,富有创意地开展多样化阅读,在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学——阅读·悦读教学上狠下工夫。确定以“童话·寓言·神话·经典”循序渐进为特点的阅读内容,以“亲子阅读·师生共读·小组深入研读”为特点的多样化课内、课外阅读方式,初步形成了具有四小特色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021年5月,荣获西安航天基地首届中小学“中华经典诵写讲诗词大会”优秀指导教师三等奖。
四、长于总结 教学论文出成果
教学之余,她笔耕不辍,写下大量教育教学论文,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市奖励。《2020,我们的线上教学》(教育叙事)、《以课本剧编演激发语文教学无限创意》(教育叙事),参加“全国名师工作室创新发展成果博览会”,先后评为优秀教育叙事一等奖。教学设计《<板块式>教学下名著深入阅读方法解读》,荣获“第十三届全国小学教学特色设计(教研论文)大赛”一等奖。2021年,《小学高段以‘板块式’促进整本书深入阅读的方法探究》,被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西安市教育学会评为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怎么编演课本剧>教学设计》,被陕西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会评为素质教育学科育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五、 忠于职守 带好班级创新貌
她任劳任怨,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看待。不仅教给学生以知识,更重要的面向新时代,教育学生朝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首先,掌握每一个同学的个性特点、家庭状况,充分的了解是管理的基础。通过电话和放学后面谈的形式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并将这种沟通方式常态化,利用节假日、休息日,先后登门走访每一个学生家庭,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与家长共同商议家校管理的具体措施,取得家长最大程度的信任与支持。其次,注重开展课内、课外多样化的活动,激发班级的活力与激情。先后组织开展了小组相互帮助为特色的阅读促进活动和演讲活动,重阳节去养老院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以及家风馆参观学习活动,去“九度空间”感受航空航天高科技发展研学活动等等。第三,形成合力,积极推进校、社、家共同教育理念,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班风建设,有些同学改掉了以前的不良习惯,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极大进步,全体同学班级的自豪感、成长的自信感不断增强,形成了团结、积极、向上、互助的精神风貌。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是党的优良的传统和作风。作为一名党员教师,王瑞春老师在思想上坚持向高标准看齐,不慕虚荣,不尚浮华,学习工作谦虚谨慎,在促进学校发展、年级工作有序开展和班级的优良学风形成等方面都有着出色的表现。工作中,她能始终从大局出发,在构建和谐校园,推进素质教育的创新实践中,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具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而努力。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