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体能素养提升的研究策略
李保安 西安航天城第四小学 13992127786
摘要:学生体质下降,国家高度重视,在体育强国的新形势下,新课程改革的当下,要引导学生全面的发展体能素养,帮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校再次推广“课课练”,以提高学生的体能素养,为此“课课练”被重新提出,走进我们的体育课堂。但是体能“课课练”枯燥单一,学生不喜欢,因此本文从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创新趣味体能“课课练”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并对相应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体育教学;趣味体能;课课练;
20世纪80年代《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最早出现了“课课练”一词。“课课练”是指体育教师为达成体育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在课的主教材完成后,进行的有针对性、补充性内容,是以发展体能为主要目的,但是,在体育教学中很少有老师坚持“课课练”,即使有也形式重复单一,枯燥乏味,效果不佳。在几十年的演变过程中由兴到衰,近年来学生体质严重下降,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学校再次推广“课课练”,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此“课课练”被重新提出,走进我们的体育课堂。
毛振明教授认为:“课课练”应当是在每节体育课中,学生都要进行一定时间和强度的身体素质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这些练习的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武继国、马晓凤认为:“课课练”是对主教材的一种补充形式,是为了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而进行身体素质练习的一种手段。从以上观点来看,“课课练”是在体育课堂中进行的一种身体素质的练习形式,课堂中体育教师针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实际水平,结合主教材合理有序地安排一些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内容,进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本着课题研究的宗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深入理解“课课练”的概念,了解“课课练”的起源发展状况,在获得一定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开展课题研究,调查区域教学环节中“课课练”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问卷、实验、研究、总结等方法,进行了课题研究。
在研究中我们对上千份的学生问卷进行分析,大部分学生是非常喜欢运动的,有52.27%的学生持喜欢的态度;根据活动内容选择的占到36.2%;而不喜欢的只有11.52%。再此基础上,我们提到增强体质,结果有90.8%的学生愿意在体育课中进行其他活动的练习。并且在问卷中提到,例如:蛙跳、直臂撑、加速跑等素质练习时,88%的学生是愿意主动练习,71.5%学生更希望以小组合作的练习方式来进行。从学生的问卷中我们还得到他们喜欢的素质练习方式,游戏形式的占到55.7%;竞赛形式占到53.1%;自我挑战形式占到48.56%。在问卷中我们提到,若进行他们喜欢的练习时,强度很大他们是否愿意继续练习,结果93.47%的学生都是持愿意坚持的态度。
为了了解学情,更好的掌握学生参与趣味体能“课课练”前后身体的变化情况,确立了某校三年级1班为对照班,三年级2班为实验班,89名学生进行了体育能力测试,如:14米×4折返跑、一分钟仰卧起坐、14米运球绕杆、14米×2运球折返跑、一分钟跳绳项目的前侧工作,对89名学生的前侧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摸底。在为期三个月的体育教学中,实验班学生在常规教学体能练习中,采用课题组设计的趣味“课课练”进行实验班方式教学,对照班按照正常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经过三月的实验教学,再次对同样的项目和学生进行同样的测试,得出不一样的数据。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体能测试各项目前测成绩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体能测试的五个项目中,成绩无显著差异,各项能力相互匹配,可进行实验对照,做进一步分析。
实验组体能测试各项目前测后测成绩比较,数据结果显示,经过实验,实验组学生在五项运动中的成绩均显著提高,其中14×4折返跑、14米运球绕杆、14×2运球折返、一分钟跳绳这四项均达到达到
极显著水平的提高,仰卧起坐也达到显著水平提升。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体能测试各项目后测成绩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测成绩比较显示,实验组仅在14×4折返跑的成绩上略低于对照组,其他项目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其中14米运球绕杆和14×2运球折返用时成绩实验组极高于对照组;一分钟跳绳成绩也高于对照组,达到统计学意义的边缘显著水平;仰卧起坐成绩略高于对照组,但未见显著差异。
经过三个月的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实验数据比对,有了实验数据的支撑,更加坚定了我们对课题研究的信心,对趣味体能“课课练”的创新设计及应用有了更大胆的实践推进,对课题成果的推广更具有说服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把枯燥的“课课练”设计成趣味的、学生喜欢的运动,愿意参与的,主动参与的,参与是享受乐趣的,能提高体能素养的。通过一年的研究、反思、实验、讨论、实践,初步探究出体育教学中趣味体能“课课练”的教学策略。
一、比赛式,促竞争
体育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获得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而设计的,因此要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儿童主动建构体育活动。基于此,要在正常教学基础上要获得更高的体能素养,我们的体能“课课练”设计非常重要。比如青蛙跳,让孩子自己去练习,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又累还没有意思,那么我们要分成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动作标准,最先到达终点,哪个小组就获胜,一个简单的比赛会促使孩子去坚持,去努力,去为团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团队获得荣誉。利用比赛去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竞争力,使他们获得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在促进体能素养发展的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团队荣誉感。
二、游戏式,提高趣味性
以生为本,在游戏教学设计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设计游戏规则,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游戏中,成为游戏的主人,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拓展思维、发展体能。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样也是游戏活动的主人,教师要从全新的角度把握游戏的方向和安全意识,而对游戏的细节不做过多的要求与限制,要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这样才能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大脑,让学生感受到更多自由的气息,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主动参与游戏活动的激情,而且会使学生的灵感思维更活跃,让课堂成为展现学生个性的舞台,实现学生创造性地玩与学。让学生感受体育锻炼的乐趣,更有利于学生对体能的发展。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的设计安排游戏活动,提高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主动的投入到锻炼中去,兴趣盎然。
三、团队合作式,促协作能力发展
只要赋予学生自由和责任,他们就能成为合作的学习者、有能力的决策者和负责任的领导者。实践证明,学生能学,学生也能教,体育教学中好多活动都是团队合作的活动,我们要把规则和方法制定好之后,还要赋予孩子们一些自由空间和责任担当,让他们自主的去讨论、去合作、去尝试。小团队的相互合作会让孩子们乐此不疲。你是怎么想的?你有什么办法?他们是游戏的实践者,他们有失败的经历、但他们更有成功的经验,兵教兵,兵带兵,促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的合作、发展。
四、挑战式,促进坚强意志品质
比如在一个平板支撑的练习中,让学生自己去练习或者集体练习尤为枯燥、乏味,还特别累,孩子们就会觉得没劲,现在我们分组进行挑战,看在规定时间内哪个小组的同学能够坚持到底,一个简单的挑战会促使孩子去坚持,去努力,去拼搏、去为团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团队获得荣誉。利用挑战的方式去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竞争力,使他们获得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在促进体能素养发展的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团队荣誉感,真正体现学科素养,促使他们心理、生理得以和谐发展。
牢记使命,方得初心,作为一名基层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贯彻体育强国的历史使命,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帮助引导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把握好“教会、勤练、常赛”的宗旨和方法,正确指导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促进健体、育人目标的达成,加快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