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资源库

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能“课课练”的 调查研究

     2022年07月12日 21:08           打印   [字号: ]    


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能“课课练”的调查研究

李保安   西安市航天城第四小学  

摘要在双减政策下,要增强学生的体能素养,加强“课课练”的实施,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中要加强课堂的趣味性,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课课练任务,同时还要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以此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体能素养、课堂参与度。本文从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课课练”练习存在的问题出发,调查研究课课练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并对相应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分析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课课练;趣味体能

一、课课练”的历史背景

“课课练”是指体育教师为达成体育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在课的主教材完成后,进行的有针对性、补充性内容,是以发展体能为主要目的,以简单易行,形式多样,时间短,效率高为特点的身体练习形式。但是,在体育教学中很少有老师坚持“课课练”,即使有也形式重复单一,枯燥乏味,学生也不愿意练习,效果不佳。在几十年的演变过程中由兴到衰,近年来学生体质严重下降,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早在2011年,国家颁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全面的发展体能”,学校再次推广“课课练”,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此“课课练”被重新提出,走进我们的体育课堂。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学校体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小学生既要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也要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因此原有的枯燥“课课练”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创新“课课练”教学模式,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并且主动与游戏、比赛等活动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环境中高效的学技能练体能,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

美国的体育教学大纲没有“课课练”,日本的体育教学大纲也没有“课课练”,只有在我们国家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最早出现了“课课练”一词。这是为什么呢?“课课练”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由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国家教育部门才提出要在每节体育课中安排体能素质练习的环节,即“课课练”,由于内容简单重复,在90年代逐渐退出了体育课堂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水平虽然有所改善,但是还要加强并且已经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2007年,国务院专门下发7号文件,提出“争取在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颁布实施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基层工作者用实践证明:“课课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毛振明教授认为:中国青少年的体质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中国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还会遇到更多的青少年发展问题,我们的“中国梦”更需要身心健康和体魄强健的一代青少年来实现。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必要增加“课课练”这一时段,并且需要创新“课课练”。不言而喻,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体育教学大纲提出“课课练”的原因。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呢?一是在体育教学中尝试不同形式的“课课练”模式,利用“课课练”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实践、探讨、交流,总结“课课练”在体育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创新“课课练”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二是教学中不同的主教材融入适合的“课课练”进行身体素质的练习,使学生乐于练习,享受练习,同时为“课课练”教学提供理论依据。三是本课题以小学体育教学为主,通过实践,创新不同的、趣味的“课课练”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使之为主教材做好服务,使技术教学和素质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享受健身的乐趣,感受运动的魅力。

三、理论依据

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针对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提出来的,他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学生的运动兴趣不仅需要满足,还需要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习方式是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由片面学习转向全面学习,由狭义学习转向广义学习,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季浏教授指出不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兴趣,强迫学生学习不感兴趣的内容,是不可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也不可能提高学习效果。多年的事实已充分说明这一点,体育学习内容和方法很多,为什么不选择那些对身心健康有好处、同时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和方法呢?“课课练”的组织方法亦如此。

毛振明教授在重提“课课练”时要我们注意,千万不能让“课课练”回到“枯燥无味”的老路上。2011年吴键教授指出:为了最大适应学生的运动需求,“新课课练”必须在追求形式的多样性和反复性上有所突破。“新课课练”的形式,除了练习方法的变化,还包括教法和教学组织的变化,形式的变化甚至是氛围的创新设计,对于改变学生对运动的态度、兴趣,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研究调查分析

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用趣味体能“课课练”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我们要立足课堂,探索创新体能“课课练”教学模式的研究,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笔者课题组对某地区,85名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发放的教师问卷中85%的教师对“课课练”有了解,但是在常态的教学中实施身体素质专项练习的仅占一半。调查中我们发现90%的教师都认为在教学中进行“课课练”尤为重要,而且全部认为在篮球教学中进行“课课练”会对专项技术起到帮助。对于“课课练”的实施除了对专项技能起到帮助,还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课堂内容和提高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不难看出,教师对常态课中进行“课课练”是持赞同的态度。然而,为何真正的实施率不高?我们在问卷中发现,教师对学生的现阶段的体质情况堪忧占到61.8%,学生运动兴趣不高占到61.07%,且有一半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和场地器材等因素也会影响到“课课练”的实施。在实施“课课练”的过程中,教师会有哪些困惑?我们在问卷中也了解到,最为显现的是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不高;近半数教师认为“课课练”实施中内容过于重复单一、练习的强度难把控、教学时间紧张;还有部分教师认为教学任务较重和学生安全,也是在实施“课课练”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基于不同需求设计“课课练”的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时间安排上,有50.3%的教师认为5至10分钟较为合理;37.4%的教师认为要大于10分钟。在内容的选取中52.67%的教师认为要与专项课的内容相关;29.77%的教师认为根据课的内容而定;14.5%的教师认为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还有极少部分教师认为可与专项内容不相关。以上,是针对于教师问卷进行的分析,对于教师的各项顾虑以及对“课课练”实施的建议,将给我们课题组后期的课题开展提供宝贵的参考依据。

学生的真实反馈将是我们实施课题研究的有力依据,在进行的上千份的学生问卷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是非常喜欢运动的,有52.27%的学生持喜欢的态度;根据活动内容选择的占到36.2%;而不喜欢的只有11.52%。再此基础上,我们提到增强体质,结果有90.8%的学生愿意在课中进行其他活动的练习。并且在问卷中提到,例如:蛙跳、直臂撑、加速跑等素质练习时,88%的学生是愿意主动练习,71.5%学生更希望以小组合作的练习方式来进行。从学生的问卷中我们还得到他们喜欢的素质练习方式,游戏形式的占到55.7%;竞赛形式占到53.1%;自我挑战形式占到48.56%。在问卷中我们提到,若进行他们喜欢的练习时,强度很大他们是否愿意继续练习,结果93.47%的学生都是持愿意坚持的态度。以上,是对学生问卷的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更加明确了我们课题组研究的方向,实践,研究适合本地区学生的趣味体能“课课练”模式,进行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开展丰富的体育教学和“课课练”实践活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当下的体育教育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形式单一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积极探索趣味教学新方法,将趣味教学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通过体育游戏、竞赛等等的设计,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趣味教学促进了体育教学向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使小学体育课焕发出新的生机,更好的实现中国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最新阅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