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资源库

《刻意练习》读后感

     2022年07月12日 20:43           打印   [字号: ]    

《刻意练习》读后感

天才不是与生俱来的,比如我们都知道音乐巨子莫扎特,四岁就用有一种叫“完美音高”的能力,这是万里挑一的能力,所以他被奉为“天才中的天才”,但是2014年的一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找了24个二到六岁的孩子训练了仅仅一年之后所有人都拥有了完美音高,甚至后来又出来一个32岁的非科班出身的外国人也通过自己的训练达到了完美音高,之后咋们再来看看莫扎特,其实早在莫扎特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已经去全职教他音乐了,每天的训练时间还有训练程度远远超过了那24个孩子,这才铸就了所谓的天才,所以你需要明白一件事,就是万物皆可练,不分个体,不分岁数,比如什么“我不擅长数学、我不擅长体育、我这人天生脾气大、我天生内向不爱说话”等等,这些都是你的刻板印象。

这时候有人问了,说那我们上学的时候,学钢琴的时候,打篮球的时候,这不是都在练习吗?那为啥我们就没成为天才呢?原因呢就是我们正在进行的练习绝大多数都是无效练习,我们想象一个场景,就比如我们每天都在做重复的题、练琴、下棋、踢球等等,但是你有没有关注过,你对了多少次,错了多少次,为什么对,为什么错怎么改进或者呢有没有专业的导师给你分析过,你为什么犯错,以及你犯错的时候心里都想的什么么?再或者你有没有真正的吸纳这些意见之后,每一次都比之前少犯一些错,我相信很多同学都是没有这种思考的,就像我们啦啦操队里有个队员,柔韧很好,协调性也很好,最近我们就是在练习抱腿与搬腿,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就是这一周内就要把腿抱起来,但是一周过去了,他的抱腿依旧不稳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只是每天的埋头苦练,没有想过自己的腿为什么抱不上去?通过观察,我最后发现他的核心力量较弱,整个腰腹没有力量,所以他的腰腹部力量是带不动腿向上直立的,所以导致重心不稳。(学生感受单腿站立的感受)。总结:所以说什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还有之前有人提过什么“10000小时成才理论”这都是你的刻板印象。就比如你在家里做了10000小时的饭也没看你成为高级厨师,但是你在新东方培训了三个礼拜,你就已经高薪就业了,这时候呢我们就要引入刻意练习的概念,我们究竟是在练啥,是速度?是耐力?是准确度?还是稳定性?其实都不是,我们在练的是心理表征,就是说我们的“脑回路”,比如一个专业的登山运动员,他在选择下一个攀爬点的时候,绝对不会去到处去试石头这个行不行,那个稳不稳,他直接能摆好手型,直接去攀爬。再比如一个说英语熟练的人想表达一个意思的时候也绝不会脑子里到处去找词,琢磨时态语法,而是脱口而出,这就是心理表征。

那知道了这件事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刻意练习呢,第一,带着目的练习,知道自己对在哪,错在哪,怎么改进,力争每次都有进步,就拿练习投篮来说,你的目的不应该是每天去投多少的三分,而是应该关注进了多少个你每次进了要明白你哪做的好,保持手型、姿势,形成肌肉记忆,没进,要明白自己哪错了,下回别犯同样的错误;第二个呢就是要专注,有时候我们练一会就想别的去了,这是不行的。我们的大脑呢就像发动机,你老是一到500转你就熄火了,不仅跑不快,久而久之脑子也废了。第三呢就是训练最好有一个及时的反馈,更好的呢就是找一个导师,如果训练完成不知道对错就很难有进步。最后呢就是跳出舒适区,说白了就是要突破自己,偶尔呢适度的逼一下自己,就好比你的篮球水平,已经制霸你们小区了,你要是继续在你们小区进行所谓的练习,多年之后你还只是你们小区的水平,如果大家听到这呢还没听烦,我觉得你离成功不远了。


最新阅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