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班制”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条件下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打破了过去从一而终的班组授课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设立教学层次不同的班级,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基础层次的班组学习,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于自身个性发展的良好教育。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对于学生的个人兴趣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促进了学生的运动水平的提高,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了教师的教学目的顺利实现,实现了学校和学生个人的双赢!
【关键词】走班制 兴趣 双赢 高效
一、必要性
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丰富,这就改变了以往那种学生获得知识完全靠教师和书本的局面。学生对运动的兴趣,以及对不同体育项目的兴趣也大有不同。比如:在现在的中小学中,男生普遍爱竞技性强的项目多些,特别是篮球,足球,排球三大球。
1.我国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学特点
我国中小学现价段体育教学的模式是,以班为单位,由一个体育教师组织教学,教学的内容,运动量的大小,组织形式等均由上课的教师决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处于支配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
2.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不一样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当前发达的网络体系下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丰富,这就改变了以往那种学生获得知开哪些运动项目,由哪位老师来组织哪个项目。然后由学校通知学生自己选择最想参加的运动项目班,最后由学校统计协调,分班。
3.走班制教学的特点
走班制教学的最大的特点在于一个“走”字,学生是可以流动的体育课分班是以学生的兴趣为标准,也就是说,在同一个上课班中,绝大部分同学都是有相同爱好的,而兴趣是最好的体性没有得到体现,教师只能根据班上学生大部分的身体条件组织教学活动。
二、可行性
走班制教学对于学校来说其实并不难,并不要求对于学校的现有的教学模式推倒重来。其就两个简单易行的要求,第一个就是,全校同一个年级的体育课,要求在相同的时间上课。只有同一个年级的学生在同一时间上体育课,不同班的学生才能在同一时间集中。第二个要求就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场地和器材情况,体育教师以及学生的情况,决定本年级开设几个对羽毛球感兴趣的班。而在一个班中,体育各方面都好的体育尖子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同学对于体育项目都或多或少有那么一两个感到困难的项目。
1.各运动项目对学生的身体要求不一样
在我们现在中小学体育课中常接触的运动项目中,有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不容质疑的是,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身体的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导致有的学生在这个项目是尖子,而有可能在另一个项目就是困难户。而在现阶段一刀切的体育课分班模式下,学生对于班的选择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决定,他可以选这个班,经过一段时间又可能想到另一个班去。学生的流动性是走班制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同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得到最大限度地体现。主导地位延伸,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走班制教学模式下,各班学生的兴趣点相同,而学生的身体条件也基本相同,正如人们常说的:物以类聚。这就使得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更能够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接受能力等组织教学,对于运动量的大小,运动的强度和密度,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等,能够做到更精细化,更人性化。更能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些条件客观地促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保证了教师教学目的顺利实现,教学效果往往远好于常规的以班为单位的体育课教学模式。
2.有利于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运动技能技巧
走班制教模式下,教学内容的“同”与“不同”。“同”的是,每一个教学班中,都必须要完成教学大纲和校本教材要求的内容,接受统一的考试。这是各班教学活动中的“同”。而“不同”表现在,由于不同的班学生选择的运动项目是不同的,教师在安排专项教学活动时,对于教学内容,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会有别于其他的班级。
三、走班制教学的优点
1.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好地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原则
人的个体是有差异的,教育必须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孔子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传统的班级教学抹杀了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把层次不同的学生混编在一起,而教师面向中等以上的学生授课,这就使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再加上教师往往青睐优等生,漠视差等生的存在,使差等生落入阳光照不到的角落而倍受学习的煎熬,这无疑造成了教育上的不公平。
而“走班制”教学则正视学生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能力层次上的差别,使学生进入适合自身层次的班级上课,按需而教,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在现有层次上通过学习得到真正提高和发展,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真正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2.有利于教师按需施教,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走班制”教学使知识、能力层次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走在一起,便于都是按照具体学情组织教学。教师可在备课、上课、作业、训练、测试等各教学环节确定不同的目标,重点难点、学习内容、训练方式及教学策略等,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目的性,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3.有利于学生合作竞争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传统班级由于学生学习上的差异,容易使优生产生优越感而差生则产生自卑感,难以形成整体上的互动性学习,造成较大的学习资源浪费。而“走班制”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相同的学习基础,平等的学习地位,对等的学习机会,使学生没有心理压力,容易形成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学习伙伴学习关系,则更利于生合作竞争的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展示自我,获得学习的乐趣,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
4.学生的动态交流.促成了良好竞争机制的形成。
“走班制”教学实施分层次教学,但并不是学生与班级的固定对等关系。班级和学生都是动态的交流的,经过一个学段或学期的学习,学生可根据个人表现、学业成绩等对自身重新评价,选择相应的班级。低层次班级的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了高层次班级的层次,可选择高层次的班级,而高层次班级学生如果落后了亦可选择进入低层次班级。这就使学生无形中形成了学习竞争,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提高。
5.促进平等师生关系的形成,实现教与学的共赢
学生自主选择适应自己的班级和老师,缘于对班级和老师的信任。亲其师则信其道,师生之间在心理和感情上就不会有距离感,从而能够相互认可、欣赏、配合与支持,架起师生平等交流的桥梁。和谐的师生关系,必将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教与学的双赢。
四、“走班制”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
1.使“走班制”教学演变为“快慢班
“走班制”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极易形成快慢班,使好班更好,差班更差,这样就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反而会对师生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
2.无形中对教师分出等级和层次,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不同层次的班级和学生,对教学的标准和要求不同,教师的调配、使用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差别。鉴于这种差别,不管是被学校任用或被学生选择,教师在角色认定上都会出现一些偏差,从而形成了高低不同的等级,对部分教师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工作积极性,妨碍教师的个人发展和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3.学生管理难度加大
首先是由于学生流动上课,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掌握、控制和学习情况的了解出现真空,难以进行有的放矢的评价。第二使部分自制力不强的学生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规范,出现散漫自流现象,学习成绩下降。第三,由于低层次班级学生思想行为素质差,上进主不强,容易相互影响,优良的班风学风难以建立,不利于学生的良好发展。
4.整体学习能力不平衡,影响全体学生的提高与发展
高层次班级的学生,学习能力强,容易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形成较强的学习竞争力与合力,使尖子更尖,而中午等尤其低层次班级学生则缺乏学习带动,不能相互启发和帮助,合作学习与竞争力难以形成,时间久了会造成学习动力下降、信心不足。
五、解决“走班制”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1.分层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走班制使学生进入不同层次的班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流动应以一个学期为过程,教师针对层次不同的班组,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由学生结合个人情况版主评判,重新丢,以形成高低层次班级之间学生的合理流动,以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促进学生全面提高。
2.建立科学的考核价机制.合理利用教师资源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能力专长、教学风格,学校应做到合理利用。首先本着“新老带动、优势互补、优化组合、合理流动”的原则配备教师,使同一层次的班级和教师形成一个教学单位,同一个教师可以担任不同层次班级的课,对某个知识模块有专长的教师可以担任高层次班级本模块的课,擅长管理的教师可以担任低层次班级的班主任。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学和管理,制定相应的科学考核评价机制,对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作出全面科学的评价,从而全面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每一位教师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3.建立和完善学生上课考勤制度和学习反馈制度,班级要临时固定,走班确定在一个学段或学期后统一进行学校要建立严格的上课考勤和学习反馈制度,由任课教师及时向班主任反馈,以使班主任能真正登机掌握学生情况,以使班主任对班级作出科学规范有效地管理。
4.实施目标分层教学,促成学生学习过关
根据学生学习层次的不同,应就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对应训练、形成检测、学习方法等方面明确相应的要求和标准,制订不同的学习方案,使学习过程具体化、目标化,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良好的课堂表现,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达成学习目标。学生在获得较高层次的学习能力后,可以选择进入高一层班级学习。
参考文献:
[1]董丽丽、周圣山、解维轩.分层走班教学的实证研究[J].教学论坛,2007(2).
[2]李默,郭炳德.“走班”分层打破“快慢"分等[N].中国教育报,2005-11-9,
[3]黄晓颖.国外分层教学的历史发展|.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7):126.
[4]姜德仁.高中“分层走班制”教学的利弊及趋利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2,(9).
[5]胡志红、黄家华.“分层走班”制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1(7).
[6]李润洲.“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2(11).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