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新变化。
1.课程目标的变化。从以前的四个方面的目标转变成核心素养的目标;2.课程理念的变化。把“教会、勤练、常赛”作为新课标的理念;3.教学实施的变化。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注重综合性学习评价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4.课程内容的变化。新课标更注重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更强调结构化。
二、体育新课标在教学设计环节如何“革命”。
抓住教学设计推进教学改革。1.依据课程标准新理念,制定省市区县课程实施方案;2.基础学校依据国家《体育与健康课标》和市区地方课程方案,结合学习自身特点,构建学习课程实施计划,包括要学习的内容、评价的内容、每个内容所需要的课时数等;3.根据学习课程实施计划,设计学年、学期、单元、课时教学计划。
三、大单元计划的设计与思考。
大单元教学计划的要素。包括单元的类比、水平段、单元学习的目标、主要内容、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等。
单元教学内容要凸显结构化,教学重难点方面从以前指向教材、动作方面,现在还要有学习教学组织,教法的重点,不仅指向单一的动作,还要体现结构化思想;评价检测是单元计划中要重点体现的内容。
教学目标要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撰写,三个维度目标互相关联,互相影响。从三个维度核心素养理解课时和单元目标;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撰写目标;站在学生角度与思考目标,从教师的教转变成学生的学,从教学目标变成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变成教学内容;动静结构方法具体化;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以核心素养作为导向;学科核心和本质目标是最重要的,它们之间是载体功能,其他目标是与核心素养相互融合的。
单元计划的结构构成体现。学练赛要在单元计划中体现,也要在课时计划中有所体现;跳出课堂,从学校体育角度出发,课堂中的学,课外的练赛的运用,学校体育一体化,多层面落实;学科内容本身的构建,要有整合的思想;项目与项目间可进行结构化;跨学科融合结构化;贴近生活场景,也可结合器材教学手段进行结构化;加强身体素质,体能,游戏设计进行重组结构。
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意义。突出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只教知识技能到能运用的过程转变;落实学教会、勤练、常赛的课标新要求;强调课程内容的整体性构建,更有结构性和系统性,从学会基础知识到会练到运用的要求;强调目标与评价一致性,教会学生技能,实现学生学习1-2项运动技能所设计的要求。
大单元教学计划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是队学期计划的落实,对下是课时计划的支撑和依据。
四、新课标理念下课时教学计划的设计方法。
课时计划要与单元计划相对应和衔接;学习目标要包括条件、行为与表现、结果三个放面;要用结构化的思想来建构学习内容;用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思想设计学习活动;运动负荷要达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五、教学实施的建议。
1.教学设计要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出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2.合理的制定和重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流向性;3.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练,落实学练赛评一体化的需求,同时创设真实复杂的情境,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方式,科学设置运动负荷,运用信息化教育手段和方法来促进学生主动的学练;4.加强课内外教会勤练常赛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的习惯。
六、教学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1.突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设计;2.在学年、学期、大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设计中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问题;3.教学设计更加强调课程内容的整体构建,建立“结构化内容”的思想;4.树立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5.注重运动符合的预设,让学生科学地“动起来”;6.依据学业质量标准,结合运动项目特征,设计不同类型的大单元教学计划的评价内容及检测评价,凸显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