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2、探究写法,练习把要表达的内容写清楚。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练习把要表达的内容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大家猜一个字(屏示篆书:爬)请你仔细看一看,猜猜这是哪个字?这个字是爬,左边是一只手,右边是一只脚,手和脚一起着地向前。板书:爬。
2.这个“爬”字,可以组哪些词?(爬行、爬树、爬坡、爬山……)有没有同学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呢?――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爬树、爬坡、爬山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今天要“爬”天都峰(板书:天都峰),关于天都峰,你有哪些了解?引导介绍,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出示 “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让学生朗读并说句子意思,了解天都峰的奇绝险峻和神奇魅力。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齐读课题,围绕课文的题目,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谁去爬天都峰?
——什么时候去爬的天都峰?
——为什么要爬天都峰?
——怎么爬的天都峰?
——天都峰这么险,爬上去了吗?
2.自由读课文,看看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答案。谁,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做这件事,结果怎样?
——假日里。
——我和爸爸去黄山爬天都峰,
——在山脚下,遇到了一位老爷爷。
——我们相互鼓励,鼓起勇气,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师: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就是记事文的六要素,找到六要素,就明白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以后的习作中,要写好一件事,也要写清楚这六要素,叙事才算完整。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根据提示,画出文中表示位置顺序的词句。
出示:来到天都峰(1)
在……脚下(2-5)
爬上……(6-7)
爬上……之后(8-10)
师:课文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写了爬天都峰的经过,爬山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么战胜困难的,让我们深入课文,一起感悟。
三、精读课文,聚焦片段
(一)感受天都峰的高和陡,体会作者的心理。
1.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感受到天都峰很高
——感受到天都峰很陡
——感受到了“我”面对天都峰时心中的胆怯。
2.再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语句写作者看到的?哪些语句是作者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屏示: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在云彩上面里”是作者看到的。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从天上挂下来的”是作者看到的。
——“我爬得上去吗?”“真叫人发颤?”是作者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师:作者先写看到的,再写内心的想法和感受,用这样的句式,让我们既感受到天都峰的高和陡,同时又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胆怯。
3.老爷爷来到天都峰前,看到的天都峰又是怎样的?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对照课文插图,展开想象,用上刚才的句式,试着写一写。
屏示:老爷爷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
4.学生仿写,交流。
(二)品读对话,感受语言的力量。
1.面对又高又陡、令人生畏的天都峰,一老一少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默读课文3—5自然段“我”和老爷爷的对话,想一想:从句中的“也”字你体会出了什么?
屏示: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老爷爷可能想:天都峰又高又陡,这么个小姑娘也来爬,真是难以置信!
——小朋友可能想:天都峰又高又陡,老爷爷这么大年龄也来爬,真是不可思议!
——老爷爷可能想:这么小的女孩子能行,难道我不行吗?我得向她学习!
——小朋友可能想:老爷爷这么大年龄能爬,难道我不能吗?我得向他学习!
2.一个“也”字,包含着惊异,也包含着赞叹,更给了“我”和老爷爷无形的力量。在这种力量的鼓舞下,“我”和老爷爷奋力向山顶爬去,在爬山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互相鼓励的?――想象当时情景,练习写话。
屏示:当我停下来时,老爷爷_____地对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老爷爷停下来时,我____地对老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仿写,交流。
4.小结:既然对话描写能够给对方以力量和鼓舞,让我们准确揣摩人物的内心,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不加进去人物的对话呢?留给同学们课下去思考,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