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资源库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千人糕》

     2022年06月16日 19:32           打印   [字号: ]    

航天基地“名师共享”教育质量提升共享教学案

千人糕

2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糕、特”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的”,会写“能、具”等9个字,会写“也许、桌子”等14个词语,积累由“糕、粉”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默读课文,能借助图画说出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3.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举例说说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重点关注:

1.本课主要语文思想:本文通过爸爸和孩子的对话,探讨了“千人糕”制作的劳动过程,通过孩子的言行及心理变化,阐述了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

2.侧重培养的核心素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认识“糕、特”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的”,会写“能、具”等9个字,会写“也许、桌子”等14个词语,积累由“糕、粉”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了解米糕的制作裁料、生产过程需要经过很多人的劳动理解“千人糕”的含义,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教学建议

知识起点

 

这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抓住重点语句展开想象的方法,本课将要在此基础上学习借助插图展开想象。二年级上册第七、八单元已经学习了“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本课继续进行默读的练习。

知识要点

1.随文识字,认识“糕、特”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的”,会写“能、具”等9个字,会写“也许、桌子”等14个词语,积累由“糕、粉”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观察插图,展开想象,理解“千人糕”的含义 

4.通过学习,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学会珍惜他人的劳动。

 

教法学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方法

环节一

教学方法:激趣导入——引发质疑

1.出示带有米糕的图片,引出“千人糕”。

2.针对题目提出疑问,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环节二

教学方法:出示词语——识字读词

1.随文识字,在课文中认读生字新词。

2.开火车读字词,纠正字音。强调字音:蔗(zhè)、的(dí)确、应(yīng),读准平舌音“菜、算”和轻声“嘛”。 

3.将词语送回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环节三

教学方法: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理变化

1.重点句指导爸爸,什么是千人糕?孩子好奇地问。

引领思考:文中的孩子为什么会好奇地问呢?

1)想一想,当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发出好奇的语气,应该怎么读?

2)听你的朗读,能感受到你对千人糕很感兴趣。想弄明白什么是千人糕就“好奇”。

2.通过对比,理解“特别”。

课文中出现了两次特别,它们表达的意思一样吗?第一句中的“特别”是非常、十分的意思,要读出重音,且语速稍慢;第二句中的“特别”是不一样、与众不同的意思。

3.读好语气词“嘛”。

因为尝过之后,并没有感觉千人糕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是之前吃的米糕。所以在读“嘛”时,语气要上扬一些,把孩子不以为然的语气读出来。

4.读好多音字“的”。通过“仔细想了想”和“的确”说明孩子知道千人糕确实应该叫做“千人糕”,要读出孩子恍然大悟后心服口服的语气。

5.分角色朗读。

环节

教学方法:观察对比——练写生字

1.引导观察:请同学观察“能、味、甜个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2.引导观察:请同学再看看“桌、买、具、菜、劳个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3.启发结构归类

4.易错字重点指导:“能”字,注意右边部分的“匕”要先写撇,再写竖弯钩。“味”字,注意“未”的笔顺,第二横比第一横长,不要写成“末”。

“具”字,里面三横等距,最后一笔是点。

5.学生书写注意坐姿和握笔姿势。

第二课时

一、教学方法

环节一

教学方法: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自由朗读,回顾课文:同学们,读完课文,说说你们对千人糕的了解吧。

2.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经过对千人糕的学习,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到了千人糕的制作?

环节二

教学方法图文结合——理解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找一找课文那几个自然段讲到了千人糕的制作。

2.结合图片,讨论交流:米糕是怎么做成的?

1交流稻米的种植。

2)了解熬糖所需的劳动。

3品读句子:“就算米糕做好了,还得要人包装、送货、销售,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劳动。”体会千人糕制作的不易。

环节三:

教学方法:分角色朗读——体会父亲的用意

1.朗读10-11自然段,讨论“千人”是不是一千个人呢?“千人”是很多很多的人合作完成的

2.分角色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我”好奇、醒悟、激动的心理变化。

二、学法建议

1.针对文章内容以人物对话为主的特点,抓住对话,体会情感变化。

2.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学具使用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借助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千人糕”的寓意

第一课时

“能”字,注意右边部分的“匕”要先写撇,再写竖弯钩。“味”字,注意“未”的笔顺,第二横比第一横长,不要写成“末”。“具”字,里面三横等距,最后一笔是点。

 第二课时

学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米糕”原材料米的来源,容易忽视配料糖的生产过程

 

 

课堂过关

 

 

 

 

 

 

 

 

第一课时

1.看拼音写词语。

cài zhī       láo dònɡ         ɡōnɡ jù        wèi dào   

                                         

ɡān tián      mǎi  dōnɡ  xi    nénɡ bù nénɡ

                      )(               

2.我会

“能”共     画,第5画是     ,组词     。   

“桌”共 画     ,第5画是     ,组词        

“甜”共 画     ,第3画是      ,组词      。   

“劳”共 画     ,最后1画是      ,组词      。

第二课时

1.按样子写词语。

许许多多(AABB)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一心一意(ABAC)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红彤彤(ABB)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我会做。

车子怎么拉不动呢

鱼、虾和天鹅三个不知什么时候成了好朋友,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一辆车,车上有许多好吃的东西。 于是就想把车子从路上拖下来,三个家伙一齐负起沉重的担子,他们用足了狠劲,身上青筋暴露,使出了平身的力气,可是,无论他们怎样拖呀、拉呀、推呀,小车还是老地方,一步也动不了。 原来,天鹅使劲往天上提,虾一步步向后倒拖,鱼又朝着池塘拉去……

究竟谁对谁错?反正,他们都使劲了。

1从文中找出三个人都用足了劲一个词,这个词是               

2他们都用足了劲,为什么车子没有拉动呢?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千人糕

 

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协作,才能使社会更美好!

 

                                                              

                                                              

                                                               

                                                                

                                                               

                                                                

                                                              

                                                              

                                                                

                                                                                    

                                                                  

                                                               

                                                               

                                                                 

                                                              

 

最新阅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