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提升学生音乐审美心智,是音乐欣赏课最重要的任务。
欣赏音乐的1+6个基本要点:
1.倾听与期待
音乐欣赏课进行的基础是要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倾听习惯,如在音乐会的现场,大家在等候音乐会开始的过程中,一定是有一个安静、良好的倾听状态,去等候、期待即将开始的音乐会,那么在课堂上也是同样需要孩子们保持倾听的状态,让孩子们对于音乐产生一种憧憬,这是学会欣赏音乐的第一步。
2.体验起伏张弛
在学生养成良好倾听习惯的基础下,我们再去引导学生感知音乐旋律的起伏,感受旋律的变化带来的不同感觉。这让我想起曾在网络上看到的一个音乐动画短片,动画中的小人骑车会根据音乐旋律变化下坡、上山、甚至跳跃,把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将抽象的旋律具像化的表现出来,这对于小学阶段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尤其是第一学段的学生,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又能更加准确地感受旋律的变化,是一举两得的举措。
3.扩展知觉范围
人的感觉是有一定的敏感区域的,从中央C到嗨C是人类听觉最敏感的一部分,超出这个部分,太高或太低的音尤其对于孩子来说,是有些分不出来的,因此我们要扩大孩子的知觉能力,我们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天然敏感区两端感受的能力,从一开始的只对中音敏感,逐渐对高音、低音区敏感起来,培养孩子喜欢听高低变化微妙的,而不是反差大的音乐,扩展孩子的感受范围。
4.提升耐受能力
在前面三点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学生了解到的是,音乐作品并不都是美好且抒情的,这取决于音乐是表达人类内心情感的一种艺术。纵观世界音乐优秀作品中,不乏一些表现战争、苦难题材的音乐作品,对于学生而言缺少旋律感,甚至听起来有些杂乱无章,孩子们是不愿意聆听这样的音乐的,那么需要就我们去“磨练”孩子们的音乐耐受力,去感受音乐所传递的痛苦、折磨,再到整个音乐结束,从内心重获新生的感觉,将音乐作品与现实生活所连接,这样更加能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5.多层注意分配
音乐作品中有各种不同乐器演奏出来的旋律,有低音、中音、高音,孩子们往往会被高音部分的旋律所吸引,而忽略了其他音区的旋律,这就使得对于音乐作品的认识过于片面,体会不到音乐的层次性。因此我认为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完全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画笔,每次单听一种旋律,在稿纸上画出各种不同的旋律线,从而让整个音乐的层次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多层次性的能力。
6.跟踪铺垫过程
用古琴曲来举例,一般具有“散起、入调、入慢、复起、尾声”的琴曲结构,乐曲是有一个从开始到高潮再逐步到尾声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只有单一的高潮部分,我们要培养孩子关注音乐过程的意识,去聆听与感知音乐是如何层层递进,不断将主题推向高潮的。这里有一个举例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是真正的足球迷在看球赛时,是不喜欢去看射门集锦片段的,他们就喜欢看到场上的运动员,为了射门的这个“目标”,是如何实施战术的,这就是一个组织、铺垫的过程。那么欣赏音乐亦是如此,我们在培养孩子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们去感受音乐上、下的起伏变化,去聆听旋律起伏的过程,长时间的保持内心的期待,感受张力的蓄积,再到最后的喷涌而出的快感。
7.展开联想的翅膀
在学生对于音乐作品展开联想的过程中,老师不要设置“标准答案”,一个作品有什么样的感受,老师是不能够先发言的,不能用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或者说是音乐家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来限制孩子们想象力,而是应该用所听到的音乐“依据”,来引导孩子自由地展开联想,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音乐欣赏课的任务,应该以让孩子热爱音乐、感受音乐,并且把音乐迁移到生活当中为目的,提升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审美心智,从音乐欣赏课中踏上了热爱音乐的道路,让音乐改变人生。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