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教学设计

     2022年06月13日 20:37     王东      打印   [字号: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动人故事中,懂得动物也有伟大的母爱。

2.根据提示了解文章是怎样按照事情的发展的顺序写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深入理解课文容。  

教学重、难点:

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老麻雀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通过对重点段落的教学,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读好课题:

师:这节课一起让我们走进课文《麻雀》,来一起读一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读出麻雀的小。

教师板书“小”。

二、置换题目:

师:课文同学们刚才读了吗?读书我们先要能把书读薄了,如果给课文换一个题目,你会换成什么?为什么?

教师引导:勇气、力量。这份勇气和力量让她舍生忘死,只因她有一种身份,是什么?只因她有一种称呼,这又是什么?

生:母亲。

师:所以我们可以将课题换成什么?母爱。

教师板书“母爱”。

师:母爱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用一个词形容一下。

生畅所欲言。

教师引导:伟大、博大、无垠等。

师:老师用一个字“大”。

教师板书“大”。

三、体会小麻雀之“小”:

师:老师发现课文只说是老麻雀,并没有说明它的性别,你们为什么非要说是母爱呢?

生:一只小麻雀。

师:小到了什么程度?你从那些语句发现的?

指名说。

四、概述内容:

师:本文是一篇小小说,小说就是一个故事,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分别是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分别发生了怎样的事?

学生概述主要内容。

五、体会形象:

1.铺垫

师:小小说在情节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结局的反转和出乎意料。一只小小的麻雀居然让一只怎样的猎狗退却了?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引导:这是一只怎样的猎狗?你是从那些词句读出来的?凶恶、穷凶极恶、训练有素等。

2.体会勇敢

师:但让我们惊奇的是这只怪物居然退却了,是什么让它退却的?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引导点拨。

师:让我们重点关注一下这个句子。

出示:“突然,一只... ...在猎狗面前。”

教师点拨:从像一块石头似的你读出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速度快、力量大、决心坚定。

教师引导:此时,它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是什么?读出来。心如铁石坚。读出来。只因它是什么?母亲。只因它叫什么?妈妈。这是母爱的勇气,读。这是母爱的勇气,再读。

指导学生朗读。

3.思辨

师:母爱伟大就伟大在它的勇敢,母爱伟大就伟大在它的坚定,那为什么还要写老麻雀的胆怯和害怕,这不是有损母亲光辉的形象吗?

出示:“可是因为紧张... ....一场搏斗。”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引导:本能和天性是无法改变的,老麻雀是靠什么克服了本能和天性?

生:母爱。

问:母爱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啊?

生:伟大、不可战胜的力量。

师:读出来。

引导学生朗读。

4.体会精神

师:此时猎狗看到的还是一只麻雀吗?不是,那是什么?猎人赶紧回猎狗,是怕伤害一只麻雀吗?不是,他怕什么?

生:伤害母亲。

六、总结:

是:而作者却将它放在了一只小小的麻雀身上,写在了这则短短的故事里,这就叫以小写大。

板书:以小写大。

师:现在,我们应该对这只小小的麻雀投以什么?

生:略。

师:带着敬意再来读一读课题。下课。

课后作业:

1.课外阅读《斑羚飞渡》。

2.以猎狗的视角改写课文。

板书设计:

麻雀

母爱

以小写大





麻雀》教学反思

三到六年级学科   王东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文体意识强烈,能识体而教,抓住文章最大的写作特点,以此为主线来组织教学。

2.情感氛围浓烈,采用层层铺垫的方式,不断强化意境的营造,孩子们在母爱的浸染中落下了泪。

3.对话贯穿始终,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创设平等的交流平台,学生独特的理解和理解缓缓流淌。

4.思辨意味浓烈,注重思维训练与发展,孩子的高阶思维得到了有效发展。

不足之处:

1.没能给予孩子更多的读书时间。

2.老师应给予每位学生足够的关注。



《麻雀》评课稿

西安航天城第四小学  郭利筠

母爱,一个日常而又永恒的话题,而王老师,作为一名男教师,能将这一主题讲得如此细腻、深入,关键是还如此与众不同,让我佩服。显然,王老师授课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他以王氏风格的烙印向我们宣言: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教学工作作为一种精神劳动,不同于物质产品的标准化、规格化,它追求个性化,东施效颦或东挪西借甚至争奇弄巧都会背离我们教学的初衷,每位老师因为自己的思想、气质、知识结构、生活经历、审美情趣和教学能力的不同,相同的课也会以不同的样态呈现,所以我们都应用心解读教材,匠心设计教学,尝试创造自己独特的授课风格。现就王老师的这节课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大家探讨,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一、依教材文体而教有人戏言,天下最好写的文章是现代诗,将散文断成短句,分行排列,一首诗就OK了,当然,这只能当成笑话来听,不要说诗不是这样写出来的,就算是,你也得会写散文才行,关键在于散文与诗歌是两种不同的文章体式,他们的写作与阅读方式是不一样的。因此,文章体式不同,讲什么,怎么讲的取向和方法就不同,诚如特级教师祝禧所说:“教师的教学应站在语言和文学的文化背景下,看什么文体,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王老师揭题之后就抓住小说人物关系轻松地理清了文章脉络,抓住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了主要内容,既有方法指导,又渗透了文体意识,后文的学习也是抓住小说人物个性鲜明的特点,聚焦人物形象,以老麻雀和猎狗形象的反差,让学生在对比、想象中理解文本关键词句,不断体悟庞大怪物与弱小无助的反衬描写带来的视觉、心灵冲击,感受母爱的可贵;不断挖掘胆怯却抱着必死念头的老麻雀和强大却终被吓退的猎狗两者形象的矛盾之处,感悟母爱的伟大和小说塑造角色的有血有肉。学生在老师贯穿全文感受人物想象的大问题引领中,读文、思考,思考、读文,走进文字,走进文本形象,走进作者,层层深入,最终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在深入思考中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这就是基于文体特征,挖掘文本教学价值,无痕渗透,适体而教,达到“教一篇,认识一类”的效果,建议王老师尝试相同文体整合学习,运用求同、比异、整合、判断等阅读策略,使学生的学习形成系统,触类旁通。

二、为学生素养而教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是刺激学生思维的诱因,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王老师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阶梯式有深度的问题:课题怎么读,为何是母爱而非父爱,老麻雀为何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既赞扬伟大的母爱为何要写其胆怯、恐怖,以问题为线索,使问题成为学生思维方向的指引者,学生拾级而上,在默读、诵读、表达、感悟中建构、运用语言,在思考、交流中发展、提升思维。教学的核心是思维,学习的关键是思考。思维型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各种素养的形成都要基于问题,课堂教学是学生素养形成的主渠道,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探究、思维、实践、创新等活动,是发展学生素养的重要前提。建议王老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行,让课堂提问既有老师的智慧引导,又有学生的创造发现。

三、抓单元特点而教《麻雀》是四上唯一的一个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统编教材出现习作单元的创新之举意在改变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在重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引导语文教学更加关注表达,改变重阅读轻表达的状况,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点,一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二是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这两点,都指向表达。第一点指向阅读中的表达,通过读文章,体会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事情一步一步写清楚的;第二点指向习作中的表达,运用在本单元中学习到的写清楚一件事的方法来写一件事。因此,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应聚焦表达方法,这一点,王老师显然关注到了,他的教学以课后题为轴心和目标展开,首先借助人物关系捋清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成了课后第一题: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后抓住描写老麻雀无畏和猎狗攻击与退缩的句子,在朗读交流中感受怎样写清楚,学习表达方法,凸显了习作单元的教学策略,若能注意学文时将单元交流平台的内容(作者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了下来,活灵活现地展现了麻雀和猎狗相遇时的情景)融合起来,体现习作单元导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六个部分彼此咬合,相互衔接,构成以习作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传动链,习作单元聚焦表达方法的策略会更加鲜明、有效。


最新阅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