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资源库

   

《书戴嵩画牛》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的课文学习,能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能学会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能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的融合在一起来表情达意。


来源:自创      2022年06月12日 22:23     王瑞春      打印   [字号: ]    

《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三至六年级语文  王瑞春

教学目标:

1、读准“轴”“曝”“矣”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学习题跋,体会题跋“笔简意足”之创作特点。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想象故事细节,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3.学会思辨,在合作交流中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实际出发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通过自主学习,互助学习读准,读通,读顺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能明白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强调了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的道理。

教学难点:

1.结合文本阅读,展开想象,进行情景创作,感受人物鲜明形象。

2.理解掌握题跋文体特点,学会知识迁移,进行类文阅读和题跋的初步创写。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创设情境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类文搜集,题跋仿写纸设计。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老师很喜欢一个词——遇见。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爱遇见了爱,有了温暖。那么当我们的语文学习遇见苏东坡,又会有怎样的激情与美丽?我们曾经在五年级的时师生共读过《苏东坡传》,这些照片又把我们拉回那场迸溅着激情思维与智慧的读书报告会。

请大家也用“语文学习遇见苏东坡,就有了——”来表达你对这位千古大文豪的敬意。

在大家的介绍中,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位千古文豪大家,他是词的王,诗的仙,是书法、绘画,写文章的大家。语文学习遇见苏轼,就是遇见绚丽多姿天地,遇见了浩瀚无比海洋——而在他众多的作品中,有一种文体,他情感于衷,信手拈来,写作的数量竟也超过了他词,这就是题跋。今天,就让我们结合《书戴嵩画牛》的学习,走进他题跋的世界。

二、理解“题跋”之意

1、阅读“资料袋”,请你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题跋,它的特点是什么。

“题”指写在画、书籍、碑帖等上的文字,“跋”指写在之后的文字,后人统称题跋。题跋是中国书画构图的组成部分,占有重要地位。题跋体裁不限,有散文、诗、词等。一般依画之事,写画外音,即对书画的感想、想象、评价等心得体会,努力达到“笔简而意足”。

当年苏轼在惠崇的《鸭戏图》上直接写的《惠崇<春江晚景>》就是“题”。后来苏轼在被贬时,有一天去画家李公麟家里,看到了他收藏的唐朝戴嵩的《斗牛图》之后,心有所感,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书戴嵩画牛》,也叫“跋”。今天我们统称“题跋”。那么题目中的“书”的意思是——苏轼就这幅画写的“题跋”,前面加了“书”,意思其实就是说为戴嵩画牛写的题跋。

三、走进课文,学习《书戴嵩画牛》

(一)读准·读通·读懂

1.请同学朗读课文,评价其正确与否。

2.文言文的学习最大秘诀就是“读准·读通·读懂”。具体的方法如下面老师出示的“知识小贴士”,建议大家仔细阅读,并在此指导下小组互助学习。

文言文学习小贴士

1)自由读课文,根据课本上的注音和注释,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遇见多音字,要根据上下文意思判断其读音。

3)读准停顿和节奏,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4)借助注释及联系上下文读懂文章的意思

3.小组合作学习小检测:

1)读准字音。

               

2)读准多音字。

杜处(    )士       好(  )书画     以百数(  

曝(    )书画      斗(  )牛

3)借助注释及联系上下文读懂文章的意思。

   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之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4.小组合作展示课文翻译:

明确读音后我们再来集体两读一遍课文。

(二)“透”课文

文言文短小精悍,言简意丰,更何况我们这篇题跋又是出自大文豪苏东坡之手,我们更要细细揣摩,读懂读透,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全文92个字,两个自然段。每段不过几句话。寥寥数笔,写活两个人物,分别是杜处士,小牧童。苏轼借这两个人物又表达了什么观点呢?

下面,我们还是请各小组再一次走进课文,结合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再去深入探究,看看这两个人物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1.杜处士是个什么样人物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组展示。分析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有才德而不愿意做官的人。爱收藏书画,有文化,特别喜欢戴嵩的《牛》,嗜画如命。

苏东坡不愧是文豪大家,两句话就把杜处士的特点栩栩如生表现出来,那就是(板书  尤所爱  

你喜欢他吗?请你把你的情感用朗读表现出来。

短短两句话,能背过吗?来背诵一下。

2.小牧童又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他是一个天真率直,善于观察,又敢于挑战权威的人。

你喜欢他吗?你觉得用什么语气、表情,能把这份情感表达出来?

挑战一下自己,能背诵吗?

3.老师创设情境:当你喜爱的,珍藏的几十年的宝贝,就这样被人突然的批的一无是处,说它是假的,你会怎么样?

怒而斥之——具体怎么做。惊而疑之——惊而骂之——怒而打之—惊而叹之——拂袖而去——惊而哭之——羞而走之——笑而然

为什么杜处士会“笑而然之”呢?

分析明确:有本事而不去做官——有雅量、豁达、大度、友好、善于听别人意见的人,善待儿童。

3.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阐明一个什么道理?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也就是——教书当问(   )放牛当问(   )画画当问(  )写题跋当问(     )

“问”——请教——行家里手

四、思辨题跋

好一个苏轼,寥寥几笔,讲一个故事,写两个人物,说明一个道理。有人说过,人类所有美德中,最可宝贵的就是——勇敢。而今天,小牧童就让我们见识到了。他敢于向大画家挑战,质疑,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那么我们今天不妨来向这篇文章挑战,向牧童挑战,向苏东坡挑战,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谬矣”。

出示“资料袋”快速浏览资料,说说你的发现。

注释(11)谬——错误。牧童认为画中牛“掉尾而斗”是错误的。实际上牛相斗时,既有“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

苏轼有放牛的经历,看看他所了解的斗牛场景:苏轼在黄州时,在东坡开垦了一块地,每天都下地干活,还买了一头牛,称它“黑牡丹”。他发现:有一种水牛打架时,尾巴夹紧在两后腿间,一上场就发虚,把全身力气都用上了,这样的牛容易斗输。还有一种,打架时尾巴垂在腿后,或尾巴左右甩动,这样的牛很放松,比较凶猛,容易取胜。

画家张录诚也有养牛的经历,再看看他描述的斗牛场景:他曾在天山牧场生活了18年,对牛特别了解。他说:通常,阉割过的公牛比较驯顺,别说争斗,就是被人鞭打时尾巴也会夹起来。而未经阉割的牛野性十足,两牛相争,公牛尾巴何只是翘,简直就像挺拔的棍棒一般。

2.结合资料,你得出什么结论?

——牧童,苏轼的观点没有错,就是不够全面。有一定局限性。所以今天,学习《书戴嵩画牛》,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善于向权威挑战,也不能尽信书,因为尽信书不如无书。就像苏轼在这篇跋里说的那样:

书《黄筌画雀》

                             苏东坡

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这则题跋也是通过绘画,告诉我们要如果不仔细观察,就连个合格的画师也做不到,更不要说做更大的事情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勤奋学习并虚心向他人请教。

五、拓展题跋

1.小结课堂:

今天我们课堂上连学苏轼两篇题跋,大家有什么收获?

我们认识了一群牛人——戴嵩画牛水平高,苏轼写题跋出类拔萃,处士收藏很痴迷,牧童质疑挑战权威很出彩。这里特别推荐大家下去阅读《苏轼题跋》这本书,近600篇文章题文题诗,写天写地写人物写花草写禽兽,无不渗透着这位千古大家的匠心与灵动。不只是看,最好背诵,让这些最优秀的文化为你人生做好最美奠基。

2.作业布置: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是否也想“牛”一把,勇敢一回呢?机会来了。老师给你来了这幅珍贵的戴嵩斗牛图,你也能够当一回“大家”。为这幅画题跋,也勇敢一回,风光一回。

1)用自己的话给身边人讲讲《戴嵩画牛的故事》

2)把今天课堂所学,所思、所获自创一篇题跋,体裁不限,可以自己创作,也可以小组合作创作,尽量笔简意足。

3)课外推荐阅读《苏轼题跋》,多朗读,多背诵。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你此刻的努力。



最新阅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