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合唱队》秀教学设计
二年级 数学
《星星合唱队》
西安航天城第四小学 郭红曦
《星星合唱队》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普遍是在7岁左右,该年龄阶段学生在学习的思维活动水平从直观向抽象发展,具体表现在:小学生刚入学时思维活动的水平基本上处在具体思维阶段。因此,小学生是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因此,在进行新授课之前要结合该年龄阶段学生特点进行课堂设计。
2.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及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大部分学生对于100以内进退位加减的竖式计算也掌握的十分熟练。
3.学生学习风格及学习氛围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西安航天城第四小学二年级一、二班学生,其中一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部分学生在学习这一讲之前已经做过预习,对该讲内容所了解。而二班学生学习比较踏实,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计算基础比较扎实。两个班的学习风格比较类似,班内均有思维特别活跃的学生,这类学生在教学时要注意习惯的养成,注意计算细节。而对于中规中矩的学生,要侧重培养学习思维,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注重引导,将课堂还给学生。
二、教材(内容)解析
《星星合唱队》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在教材的6~7页内容教科书通过合唱队这一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用文字叙述的形式呈现数学信息,引入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星星合唱队”这一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看懂图意,然后用教材上的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对于52-9+15,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只要计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与鼓励。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因此,本节课不仅是让学生学习计算的方法和技能,还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运算的含义,发展数感,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设计思想
本课从学校合唱队出发,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共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本节课内容。
四、教学目标
1.能够在用图文叙述的具体情境中获取数学信息,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发展初步的的估算意识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大胆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4.通过问题情境,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加减混合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的算理。
六、方法与策略
本节课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先组织学生分组,然后结合教学情境先探究合唱队人数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在让学生选出小组代表进行回答。接着抛出问题:能否通过更加具体的方法说明人数是如何变化的。引导学生说出可通过计算得出结果,进而进行本节课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及竖式的使用。具体展示如下:
问题串1:说一说,合唱队人数比原来多了还是少了?
教学方法:结合情景——初步判断——综合分析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对运算结果做一个事先估计,对结果有一个初步判断。根据学校合唱队人数变化的信息,学会在分析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做出合唱队人数变化趋势的判断。感受数量变化存在互相依存的关系,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
问题串2: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教学方法:引导探索---分析问题---列式计算
书上呈现两种思路,引导学生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主要目的有两个:①在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习把分步列式写成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②了解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问题串3:说一说,再列式算一算。
教学方法:解读图意---学具操作---分析解决
两种加减混合运算的不同生活背景,一是讨论3人年龄的问题,通过比较3人的年龄,引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二是班级图书角的问题,通过“借书”“还书”引出所求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七、教学过程
在进行学生分组之后便开始正式课堂推进。
1.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老师在小学的时候干了一件特别特别大的事,那就是参加了学校的星星合唱队,虽然我从头到尾只会唱一首《小星星》,但我还是特别积极的参与。可是到六年级的时候,我们合唱队发生了一件大事,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
观察主题图书第6页,获取信息:合唱队原有人数:52人;毕业人数:9人;新加入人数:15人。
设计意图:现在年龄段的学生对一些稍微夸张的事情比较感兴趣,因此在该情境的时候可适当加大语气,带动课堂氛围。估算意识和数感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非常重要。
2.探究新知
师:我们合唱队的人数发生了一些变化,导致老师算不来现在有多少人了,那你们能帮老师先判断一下合唱队的人数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呢?
小组代表:新加入的人数比毕业的人数多,所以合唱队的人数比原来多了。
师:那既然人数变多了,现在到底有多少人呢?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这样列式?只要学生思路正确,都要给予肯定。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探究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
方法一:52-9+15=58(人)
方法二:15-9=6(人)
52+6=58(人)
小结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观察书第6页主题图,学生先独立思考,经历获取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的过程,然后四人小组汇报自己的思考过程,如个别孩子列综合算式有困难,允许列分步算式进行计算,只要清楚解题思路即可。
(1)淘气今年8岁,阿姨呢?
8+29-5=32(岁)
(2)图书角现在有多少本书?
方法一:75-46+12=41(本)
方法二:46-12=34(本)
75-34=41(本)
“方法二”要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因为借出的比还回的书多,所以说明图书角的书减少了34本,再用原来的减去减少的本数,就是现在图书角书的本数,这两种方法要求孩子掌握一种。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的能力。教师故意设疑,结合题意让学生进行初步的估算,在激起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结合实际进行估算的能力。
3.巩固拓展
练一练:第1—4题
独立完成课本第7页“练一练”第1-4题,全班交流反馈。第4题要让学生明白想算出机灵狗有多少张画片,就要先算出笑笑有多少张画片。
八、教学评价
本节课教学设计合理,能够结合生活情景完成教学目标,以丰富的现实背景也能更好的带动学生,激发课堂活跃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并且将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学生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讲解,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九、作业设计
1.设计方向
贴合最近热门十四运,让学生在家和爸妈30秒进行拍球、跳绳、踢毽子等运动,然后以此为背景设计一道数学加减混合计算的应用题
2.设计意图
将课本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加深印象并学会运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够将数学灵活的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发现数学的魅力,增加数学学习的兴趣。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