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短跑训练的影响因素及改善策略
一、小学生短跑训练的影响因素
1.短跑训练理念过于陈旧,技术训练手段跟不上
在田径运动短跑项目不断发展过程中,技术动作的更新变化速度相对较快。但是,很多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短跑训练时,仍然以传统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这会导致小学生掌握的短跑训练方式方法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训练理念,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确保短跑训练时,技术动作教学要与小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相适应。
2.使用一个固定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
在开展短跑训练时没有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开展短跑训练。不少体育教师没有做到分层训练、因材施教,模式化训练形式严重。主要表现是没有根据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学习特点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训练内容,在短跑训练时仍然是以单一乏味的跑步练习为主,同一内容,同一强度,严重影响小学生对短跑训练的兴趣,最终影响教学训练效果。
3.不重视学生训练前的热身与训练后的放松活动
在训练之前,不少教师没有在确保学生充分热身的前提下就进行一定强度的短跑训练。这会导致学生在训练中出现肌肉拉伤等情况的发生,反而会造成学生心里对短跑训练的抵触,不利于短跑训练的进一步开展,以致于学生整体的短跑训练水平停滞不前。或在训练结束后,有些老师不重视整理放松部分,学生由于训练时大量的乳酸堆积产生的酸痛感持续,使得下次短跑训练的效果大幅度降低,不利于其短跑训练水平提升。
二、小学生短跑训练的改善策略
世界顶尖的短跑运动员都十分重视短跑训练中的力量训练。因此,在小学生短跑训练过程中,教师必须更新训练理念,重视力量训练,提高小学生短跑训练水平。为了使各个层次的学生能够在短跑训练中收到良好效果,提高学生的短跑能力,需要从力量训练入手。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发展空间。根据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开展有效的力量训练,可发展其短跑所需要的力量支撑。
小学生短跑力量训练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负重抗阻练习。如运用杠铃、壶铃、哑铃等训练器械。通过这些负重物,我们可以有选择的对学生进行力量练习。不过对于小学生的训练来说,这种练习方式不宜采用,特别是大强度的练习,因为小学生的正处在生展发育的敏感期,骨骼系统中软组织多,易变曲,不利于身体的发展。因此有小学生的力量训练过程中不宜采用这种训练方法。
2.克服弹性物体练习。如使用拉力器、拉橡皮带,通过克服它的弹性作用来提高力量素质。这种方法在小学力量训练中,我认为可以适当的采用,一方面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力量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的调节枯燥无味的训练方法。
3.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练习。比如沙地、草地上的一些练习等。我个人认为这是小学生力量练习一个很好的方法,一方面,对于学生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大,因为它主要是克服自身重力的作用,能很好的保护学生的骨骼发育;同时又能适当的增加练习的难度,来提高练习水平;另一方面,训练效果相对好。通常我们可以采取,比如在沙地上进行跑的练习,来提高学生踝关节的力量,在沙坑上进行收腹跳的练习提高学生踝、大腿、腹肌力量,在草地上进行蛙跳、单足跳等。
4.克服自身体重练习。这是小学力量训练采用最多的,可以通过各种克服自身重量的方法来提高力量,比如引体向上、俯卧撑等。在每次训练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同时每次训练坚持不间断。训练时要注意全身力量的协调发展。
2.重视训练前的热身与训练后的放松
短跑训练是一项强度较大的运动。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运动发展而言,必须做好训练前的准备和训练后的放松,这个非常关键。训练前做到充分的热身准备,对于短跑训练的开展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样,训练后做好整理放松,可以充分缓解训练后由于乳酸的堆积所产生的疼痛,有利于机体下次训练时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短跑项目是田径比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重视小学生的短跑训练的影响因素与改善训练策略。为了提高短跑训练的效果,教师要及时更新短跑训练理念,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开展有效的短跑训练活动,要分析和针对影响小学生短跑训练效果的因素,从力量训练、灵敏度训练等方面出发,采取合理科学的小学生短跑训练方式,提高小学生的短跑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育竞赛意识。这样才能有效改善小学生短跑训练效果,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