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资源库

学习新课标

     2022年05月30日 19:12     曾萍      打印   [字号: ]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

2022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二年级数学组    曾萍

为全面了解、准确把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更好地领会和理解并切实把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航天城第四小学在学校统一安排下,全体教师进行了“线下与线上、集中与自学相结合”的新课标学习。

通过学习,发现新课标最大的变化是:

1. 进一步明确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构成;

2. 强调了数与运算的整体性与一致性;

3. 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量感;

4. 增加基本事实和尺规作图;

5. 感受百分数的统计意义;

6. 强化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

7. 负数、方程、反比例后移至初中;等等。

在这里有一个新的名词就是“基本事实”,在“千人万课”的学习中聆听了浙江省嘉兴教育学院特级教师朱国荣做的《如何把握“基本事实”的教学》报告,使我受益匪浅,明确了什么是“基本事实”?小学数学中涉及哪些“基本事实”;如何基于“基本事实”培养推理意识。

一、什么是“基本事实”

1.《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事实”是反映数学最基本的规律或特点的、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得到普遍认可的、无需证明的事实。

2.“基本事实”具有可感知性、真实性和基础性。借助感觉器官可以感知;借助实践经验或动手操作可以验证其合理性;还能作为数学某个子系统的初始命题。

3.“基本事实”不需要证明,但需要让学生体会其合理性。

二、小学数学中涉及哪些“基本事实”

小学数学涉及三个“基本事实”。

1.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经历根据“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基本事实说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形成推理意识。(教学提示,标准P35)

2. 等量的等量相等。a=b, b=ca=c:发展到“>”“<”。

利用现实背景,引导学生理解等量的等量相等这一基本事实,形成初步的推理意识。(教学提示,标准P23

3. 等式的基本性质。a=b> a+0=b+c:发展到“>” “<”。

根据具体情境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内容要求,标准P24)

史宁中校长:“小学数学涉及三个“基本事实”“增加代数推理”。

三、如何基于“基本事实”培养推理意识

1. 为什么要在小学数学中提出基本事实

(1)基于对数学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

三会: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

推理意识辑推理过程及其意义的初步感悟。知道可以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或结论。

(2)我的理解:

加强说理训练。不但在图形与几何领域要加强说理,在数与代数领域也要加强说理。

加强推理意识培养。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增强交流能力,是形成推理能力的经验基础。

没有合理出发点的论证是没有根基的。要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从头思考问题要知道自己思考问题的开始是什么。 (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

在学习、践行新课标新要求的过程中,无论是学还是教师都要重视和加强推理意识推理能力的培养,从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提升核心素养。

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眼、耳、手等感觉器官感知基本事实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增加基本事实,有效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努力落实核心素养,使学生自律、自强、自主发展,真正达到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最新阅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