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公布。走向信息科技教育,是适应数字时代、在线社会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发展的必然。
根据对新课标的学习:
第一,着眼信息科技中问题求解的思维方法——计算思维。
我觉得面向课程实施,如果要抓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我觉得是信息科技中问题求解的思维方法——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信息科技学科里最本质的,也是我们最应该拎出来的。利用信息科技的手段去解决真实的问题,生活学习当中的问题,计算思维是必须要确立的。
第二,遵循一定方法与逻辑,构造清晰的计算思维与数字素养与技能的知识脉络。
数字素养与技能在学业课程标准和学段目标的描述当中都很具体,也很明确。但想要构造清晰的计算思维与数字素养与技能的知识脉络,还是需要我们在做课程实施的工作时遵循一定的方法和逻辑。
第三,强调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全局观(规划)设计观(方法论)步骤观(算法)和价值观(评价)(算法与编程的显性和隐性)
其实不管是在教还是引导学的过程当中,科技课程必须要强调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全局观、设计观、步骤观和价值观,这也是樊磊老师的观点。
信息课程有非常明确的模块是算法,但并没有明确的模块是编程,算法是显性的,编程是隐形的。
第四,时刻提醒:启迪学生对计算思维的体验,培养学生面对数字社会/在线社会的基本素养。
第五,努力做到:真实经历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的过程,这也是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以此来有效培养计算思维,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
最后,关注:融合课程实施面临实际的困难,如何解决?关心信息科技课程实施,就应寻找解决方案。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