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
2022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一)
二年级数学组 朱丽丽
为更好地领会和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面了解、准确把握新课标,并切实把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航天城第四小学在学校统一安排下,全体教师进行了“线下与线上、集中与自学相结合”的新课标学习。在学习中,本次课程标准的修改增加了关于量感的论述与要求,因为以前没有量感论述,所以如何认识并在教学中加以体现变得很急迫。看了俞正强老师关于量感的一些解读,收获颇丰。
量感,本质上就是在谈如何准确地理解“量”。培养量感,就是帮助孩子们形成对量的准确理解。这句话倒过来说,只有对量达成准确理解,而且这种理解成为自觉的状态,我们说的这种量感就存在了。而这种量感的存在,支撑了孩子们的思考水平。量感是在长时间使用量的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精确的关于量的把握能力,如同一个相马者,看见一匹马时能估计到这匹马的奔跑速度。因此,量感也是孩子们在数学思考中从无到有到熟的成长成果。
在新课标中,对量感的描述为: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从这一描述可以看出,我们数学的量应该包含定性刻画与定量把握两个方面。
定性刻画的量
客观世界是由“物”组成,而“物”总是以“事”的方式存在,并发生作用。因此,对客观世界的刻画与把握,本质上是对“物”及“事”的刻画与把握。首先,我们来看如何刻画与把握“物”。1.描述属性。对于物,总是从刻画物的属性开始。将物的属性加以确定,是数学的定性内容之一。物是有轻重的,我们把轻重定性为质量或重量;物是有高低的,我们把高低定性为长度;物会运动的,我们的运动的持续定性为时间。这些质量,长度、时间都属于刻画“物”的属性的量,我们可以称为属性量。2.用以比较。单个的物有属性,当两个物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会进行比较,我们将比较过程中形成的某一状态定性后,就有了关于比较的量,这些量反映的是两个量比较过程中的关系。一个物比另一个物多,就有了相差量。一个物相当于若干个另一物,就有了倍与率。几个物放在一起比,就有了比。这些相差数、倍数、分率、比都属于比较量。同时,比较的时候,会有一个比较标准,这样,就有了标准量与比较量。3.用以运算。两个物体静止的时候,可以比较。开始运动时,“事”就产生了。最源头的“事”可以概括为分与合,分中有一个特殊分叫等分。合中有一个特殊的合叫等合。这样就形成了四种运算。用以支持这些运算的主体,我们也称为量,即运算量。
4.描述事的发生。这个客观世界能发生什么事?能发生“合”与“分”两件事,这是运算。这个世界有两个物到底发生“合”的可能性大,还是“分”的可能性大?这个“合”的事情是否一定会发生?于是就有了描述事的发生的量,我们称为统计量。5.描述事的解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指向事情本身的描述,比如速度、单价、效率等,这都是同一性质的对象在不同情境中的刻画结果。还有指向问题结果的描述。未知的问题结果我们称为未知量,相对的已知的对象我们称为已知量。
这些关于定性的量的量感取决于我们对“性”的把握。“性”是一种状态,当“定”下来之后,就成了量的主体部分,这个定下的主体部分称为什么,那是一个名称,名称对应的那个关于“性”的主体部分便是理解。
二、量感的培养
俞老师也介绍了如何进行量感的培养。当我们确定量的类别之后,那么,量感的培养也是应该有两种不同的培养方法。
长度是一个属性量,长度表达为一条线,线的属性是长度。长度这个属性量连接着厘米、分米、米这些定量把握的量。因此,长度的量感与面积的量感充分了之后,会连带着影响厘米与平方厘米的这些定量把握的量的量感。清晰明确的量感是不发生混淆的前提条件。长度是一个定性刻画的量,这个量的量感取决于学生对线的认识与理解,也就是说,当对线具有正确的认识之后,长度的量感便建立起来了。
在生活中,孩子们通常会认为线是有曲直的,线有粗细的,线有长短的。这个曲直、粗细与长短形成的线的认识,便成了与长度相连的“感”。
因为线有曲直,所以,孩子们是不相信圆可以变成长方形的,老师说圆平均分的越多越接近圆,孩子认为分的再多也只是一段一段更细的弧线连成的一条曲线。因为线有粗细,所以,孩子们总是觉得两点之间不可能只画一条线,只要线足够细,两点之间便可以画很多条线,所以,孩子们最后认可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直线,是没有办法。因为不这样说,便会没有分数,便会被老师判错而订正。
所以,关于线的属性的认识,便有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生活中形成的关于线的曲直与线有粗细的认识,通过实验、讨论、发现线无曲直,线无粗细,线只有长短,这样的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所形成的关于线的认识,便成了长度的量感。这种量感在认识周长时,只要认识到周长是一条线,一条边线后,关于长度的量感便成了周长区别于面积的基础。
关于新课标的学习才刚刚开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索,并按计划对新课标进行学习,多听一些专家、教授的线上解读,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