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程标准 明晰课堂方向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一年级数学组 杨亚占
课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航标,是一节课的方向,教师如何引导孩子高效走向学习目的地,离不开课标的指引,近期《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我深入研读学习,感触颇深。
一、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到底“新”在哪儿呢?
1.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2.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3.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4.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二、做好角色转变,很快适应现阶段的课标要求
1.“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课堂教学应当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较强的主体作用,能够自我定向,自我选题,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借助小组和团队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探究的方式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内外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的,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感觉,激发其对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觉得数学学习不再那么高高在上,不再那么枯燥、乏味,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
2.“向老师学”转变“共同探讨”
新课程标准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将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转变为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将一言堂多言堂转变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在教学中应该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在数学教学中,不能是直接灌输给学生某些知识,而是给学生一个话题,调动他们自己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发现数学信息,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想法,再与同伴交流观点,发生思维碰撞,开阔思路,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对接课堂,明晰课堂方向
理论学习更多的需要实践的内化,真正将理论知识对接到课堂是学习最重要的意义。
1.备课:从“备教材”为“备学生”再到“备教法”要成为一条线,重点是研备学生如何学,研究孩子需要什么,再根据不同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根据孩子的需要指导如何进行预学、反馈,再考虑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
2.上课: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过程,预设和课堂生成往往会有所出入,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课堂要比预设的更生动、活泼、有激情,更能展示学生的思维,展示每个孩子自己灵活的学习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3.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要多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计算算理,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学习方法,这个思维过程,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平时的课堂中慢慢的引导积累,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学习更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所以在课堂多组织学生讲、说、表达自己的观点,师生说,生生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关注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有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坚持下去,可以提升每个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学习为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孩子们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成长。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