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资源库

培养学生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2022年05月28日 15:01     杨卓      打印   [字号: ]    

培养学生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学习新课标体会

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布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扩充到11个核心词,这11个核心词是构成数学素养的重要因素,“数感”仍在表述中最先出现。“数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表现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标中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在简单的真实情境中进行合理估算,作出合理判断;能初步体会并表达事物蕴含的简单数量规律。

对比2011版旧课标中,数感主要变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对比新旧课标对数感的描述,新课标强调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能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相对旧课标中的把握相对大小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新课标还强调体会和表达事物蕴含的简单数量规律,对数感的把握侧重点有所改变。通过学习新课标,有以下感悟:

一、创设情境在数的认识中建立数感

数的认识是培养和发展数感的基础,小学阶段学生需要认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在认识数的基础上理解数量关系,进行数的运算。数的认识离不开真实情境,所以在低年级我们的教材中常常是以情境呈现,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会数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能用数给事物进行排序。例如,一年级认识20以内的数字时,通常会出现事物图片,让学生在一一对应中感受数量,认识数在具体情境中的含义会数、会读这些自然数。在认识这些自然数后,让学生能从左往右数出某位同学是第几人,就用数去表示的事物的顺序。在学生感受到数有大小之后,进一步深入学习较大的数,从20以内数的认识到100以内,再到万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认识,感知“1亿有多大”,这些认识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给学生建立数感,对数的大小、数量的多少有感知。在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之后,继续认识分数、小数,逐步形成对数和数量的整体感知。

二、应用数的估算发展学生数感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我们常常遇到对运算结果进行估算,估算是发展数感的重要方面。估算的方法多样,估算结果也有一定的差异,在认识数的基础上对计算结果进行估算,也是对运算结果大小的一种把握,对运算结果的感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之间的估算差异,对比不同的估算方法,培养孩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估算的能力。将估算结果和准确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有助于学生感受估算的价值,发展学生的数感。如在学生掌握小数乘法规律“一个数(0除外)乘一个比1大的数,积会变大;乘一个比1小的数,积会变小”后,让学生判断算式3.4×12=10.8、5.2×1.04=11.408、0.85×0.23=0.3955这几个算式是否正确时,学生就可以通过估算来判断。通过估算,不难发现这三道题目的计算是错误的,借助估算,学生既解决了问题,又充分感受到估算的价值,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三、在问题解决中提升数感

新课标强调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数的含义,在真实情境中合理估算,学生建立数感离不开真实情境,学生提升数感离不开问题解决。一个类型的数学问题通常有着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同样的算式也能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计算结果,而提升数感的关键就在于问题解决。如解决“服装店出售上衣和裤子各40件,上衣每件48元,裤子每条52元,一共花了多少钱”这个数学问题时,可以用40×48+40×52进行计算,也可以通过40×(48+52)来进行计算,数感强的同学就会选择40×(48+52)这个算式进行计算,能使计算更简便,甚至能直接口算来解决问题,学生的数感就在这样的问题解决中获得提升。

数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数感的建立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培养数感其实很简单,牢记“数、读、看、算、估、用”六个字即可。但数感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循序渐进的培养。同时还需要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感悟,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表达的简洁与精确,增强好奇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最新阅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