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朝霞汲取 背着行囊启程
——新课表学习心得体会
2022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关键词是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目标是达到“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通过认真研读新课标,我对于三会有了深刻的认识。
一、基于三会,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要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需重视发展学生的“四基”与“四能”。那么,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就需深研教材,做到与教材编者对话,深挖教材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班级学生的学情,引导学生经历基础知识的探究过程,获得学习的基本技能,积累一定的数学学习思想及基本的活动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基于三会,精心设计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
在数学理论大厦的建立过程中,要通过发现事物的本质与共性。提出概念、建立关系、寻找规律等。这一系列数学思维的过程,体现为数学独特的思考方式,思考方法既是数学体系的特征,也是数学能力的休现,它们保证了数学体系的简洁性与严谨性、数学学结论的可靠性与普适性、数学方法的有效性与便利性、数学思想的科学性与深刻性。为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进行深度思考。
1.课前思
设计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课前要做到三思:思考通过怎样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思考学生通过增益的学习方式理解教学重难点?思考课时知识学生的生长点与突破口在哪里?
对于每一节家常课,都要精心思考,确定教学的课前三思的问题,针对不同的课型,选择合适的组织教学的方式与方法,确保课堂提质增效。
2.课中思
学生的学习样态随着老师的教学智慧而千差万别,课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课堂生成又是一个预见性与不可预见性并存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一起成为知识的研究者,学习的合作者,根据学生的课中学情及时调控自己的课堂。为此,就需要我们老师每一节课后,对于课中的一些教学环节,进行深度思考,积累教学经验。
3.课后评
课后对于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课堂的学习过程,及时与孩子沟通,激励学生的学习,改进我们教室的教学。
三、要达到“三会”关键在于“三悟”。
1.知识获得阶段的“感悟”。感悟是个体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心理过程,感悟能力是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每一节课都需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的感悟,只有学生感悟了,才能在体验中达到理解的目的,可见,感悟是前提。
2.能力形成阶段的“思悟”。能力形成的关键在课堂上引发学生思考,老师能够创造合适的情境,提出合适、有深度的问题或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相互质疑,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有了感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边思考,边理解,才能形成学习数学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3.知识思想方法迁移应用阶段的“体悟”。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说过“世界再纷繁,加减乘除算尽,宇宙虽广大,点线面体包完”,数学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已经成为“数学技术”。给学生以空间,让学生自由活动、自由选择用数学解决的问题,这就是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学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悟出数学的真谛。对于学生的发展提升而言,比勤奋更加重要的是深度思考的能力,能看到他人看不到的,能想到他人想不到的,能解决他人解决不了的,这不就是创新吗?
对于老师而言,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因为我们面对的个体是一个个鲜活的学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我们的育人方式与方法也具有时代性的特点,基于此,对于新修订的课标,我们需认真钻研,努力学习,不断汲取新的养分。人生很多失败,不是你做不好,而是你做慢了。在新课标出台后,更需我们迎着朝霞汲取,背着思想启程。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