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雕刻自己,看见内在的那个我》

来源:自创      2022年05月12日 18:46     杨红艳      打印   [字号: ]    

雕刻自己,看见内在的那个我

西安航天城第四小学    杨红艳

   2021年12月24日,我有幸参与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发起的百家讲堂公益线上活动,在线聆听江苏省特级教师诸向阳老师以《校本研修与教师成长》为主题的精彩报告。
  诸老师在全国小语界有较高的知名度,对于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我来说,由于学科不同,我也只是闻其名而未见其人。晚上,在线学习诸老师报告,聆听诸老师充满教育智慧与情怀而又非常接地气的讲授,再一次唤醒了我继续学习、不断求索的专业成长渴求。
   一、梳理教师成长的三个关键事件
   教师成长的三个关键是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和关键书籍。
  关键事件:诸老师从自己在徐州执教2000余人现场观摩的语文展示课说起,谈到了课例研磨的艰辛,专家的引领与同伴的互助,以及他克服自我、不断超越的心路历程。在这场语文教学盛会中,他也有幸现场聆听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白杨》一课,正是这次与于老师的遇见,让他领略到了语文教学别样的天地,于老师炉火纯青的课堂教学内功让他看到了语文教学的精妙所在。自我的参与、大师的引领成为诸老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事件。
   关键人物2002年,朱永新教授在“教育在线网站”发布了“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的帖子,激励教师们坚持写件,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每天1000字,如果能坚持十年不能成为名师者可获得100倍的投保返还。事实证明,坚持的老师并不多,但凡能坚持下来的老师基本都已经成为佼佼者。诸老师从朱永新教授的教育保险中看到了名师成长的一种路径与可能。他与正在读小学一年级的儿子一起,加入到成功保险的成长队伍中。从此,他坚持一周写3-4篇教学反思,并帮助儿子每日记录口述日记,这是何等的执着与毅力。朱永新教授成为引领诸老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人物。
  关键书籍2003年,长春出版社出版了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著写的《静悄悄的革命》,书籍的出版在全国教育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诸老师称赞佐藤学是实践派的教育家,他以书中的观点“做润泽的教师,实践润泽的课堂”为自己的教育信条,实践着他的课程建构研究。《静悄悄的革命》成为诸老师形成教育主张的关键书籍。
   二、教师成长的七条定律
   诸老师用生动的事例阐述了教师成长的七条定律,即:能坐在第一排,就不坐在第二排;能上公开课,就不推三阻四;能跳出来,就不等挑出来;能坚持,就不懈怠;能文本阅读,就不电子浏览;能与名师为伍,就不与庸常相伴;能见到远方,就不苟且现在。
   这七条朴素的成长定律贯穿了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过程,涵盖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愿望、理念、路径与方法。听报告学习时,坐在第一排表明的是内心的渴求与认真的态度;上公开课的历程就是成长的历程;主动承担就是主动成长;遇到专业发展的瓶颈时要坚持;在文本阅读中寻找静心与深刻;心中有目标,脚下才有方向,行动才有力量。
   最难能可贵的是诸老师为我们分享了他的“七个一”工程。身为副校长的他还带着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在工作如此繁重的情况下,他依然做到每天坚持“七个一”,即每日一首诵读,每日听一集书,每日抄一句话,每日抄一首诗,每日读一小时书,每日写一篇日记,每日打一个小时乒乓球。诸老师的坚持与自律再一次印证了爱因斯坦提出的那句话: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三、在上公开课中成长,在写作中成长,在课程研发中成长
   诸老师告诉老师们,要坚持上公开课,上不同层次的公开课;要坚持做报告,坚持写作,坚持研究课程。如今的他每年还要上十几场公开课,一年坚持写十几万字的文章得以发表,他依然坚持在教学一线,研发课程,实践课程。他说,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有孜孜以求的探究精神,有对教育朴素的情感,有对孩子们的喜欢和热爱。我记得长江学者李振涛教授也说过,写作是通往名师的最后一个台阶。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在写作中厘清认识,理清思路,需要通过写作促进阅读,促进汲取。正所谓“以读促写,以写清思”。
   四、做课程的七个策略
   诸老师为我们分享了做课程的七个策略,即地域、特长、节气、节日、教材、问题和仪式。
   诸老师以自己研发的地域课程“梅花三弄”为例,启发教师如何通过课程研究促进专业成长。他从制订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开展课程实施,进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娓娓道来。我们聆听的不仅仅是课程研发与实施的方法,更感受到的是他博大精深的文学积淀与语文素养。他以陆游、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为例,在对比中让学生感受两首诗词的不同意境与情感表达,再由此延展开去,带领学生领略不同作者笔下的梅花。一梅一世界,一诗一乾坤。古往今来,写梅者居多,有人咏其风姿,有人颂其神韵,有人赞其高格。但歌以咏志,托物言情,这些称颂都在映衬中阐述着人与世界的三种哲学关系,即人与自然之自然之美,人与社会之友情之美,人与自我之人格之美。梅的课程不仅仅是在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更是在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理想信仰。诸老师的古诗词教育让学生“有根”,知道进退、取舍,守住做人的底线;诸老师的古诗词教育让学生“有魂”,让学生能够感受自然的规律,生命的气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诸老师的古诗词教育让学生兴发感动,与经典相遇,在相遇中产生共鸣。所以,诸老师说:课程既不是指计划,也不是指教材,而是包括愿望、设计、材料 、困难与克服、犹豫与坚定、胜利与失败在内的全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共同穿越,共同抵达,共同成长。课程就是一段旅程,就是师生用脚走出来的道路。
   诸老师还向老师们详细介绍了他所研发的“灯谜课程”。别解是灯谜之魂,灯谜追求的是思维。诸老师从纪晓岚的对联谜展开,在举例中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老虎独行--打一昆虫”为例,由谜底“蝉”讲到关于蝉的诗词,从“蝉”说到“禅”,可谓“蝉中有禅意”。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写出了童年时期的好奇与探险;“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写出了青少年时期的轻狂与高傲;“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写出了中年时期的压抑与愤懑;“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写出了老年时期的自得与无求。诸老师讲的是诗词,谈到是诗词中蕴含的人生。看到诸老师信手拈来,听到他侃侃而谈,我在心中说道,优秀的教师本身就是学生学之不尽的课程,教师即课程。所以,身为教师的我们啊,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意味着选择终生的修炼与修行,只有这样,才无愧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才无愧于“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
    最后,诸老师用“雕刻自己,看见内在的那个我”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脚。教师的成长其关键在于内因,在于雕刻自己。名师不是打造出来的,是靠自己内在的要求成长起来的,教师的成长靠的是自己的日积月累。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让我们以诸老师为榜样,以千千万万的名师为榜样,精进专业,努力求索,不断坚持。坚持下来,只有坚持才能遇见千山万水,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最新阅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