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智慧测量
———厘米和米的认识与运用
二年级数学组 郭红曦
同学们,大家好,欢迎走进本次的“思晓云课堂”—智慧测量。在第六单元咱们已经学习过和测量有关的数学知识了,那怎么样把测量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吧!
知识起点:学生是在学习了物体长短比较,并且对长短有了基本的概念区别来进行本单元的学习,也为了以后学习毫米、分米、千米,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打下基础。
学习重点:
1.正确的使用直尺进行测量,并能够运用断尺准确测量。
2.多个物体堆叠算高。
3.常见单位之间的换算以及运用长度单位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难点:
1.断尺测量。2.对1厘米和1米表象的建立。
易错点:
1.读取测量结果时出错。2.估测物体长度时单位选取错误。
知识思维导图:
例题分析与小结
1.估测与测量
例1:填一填

分析:在估计物体长度时要贴合生活实际,使用合适的单位。一般当物体较长时,我们会选用米作单位,物体长度较短时选用厘米作单位。所以一支铅笔长约18厘米,一栋楼高约12米,篮球场长约28米,小刀长约14厘米。
小结:一般在估计较长物体时使用米作单位,较短物体时使用厘米作单位。
例2:(1)铅笔长______厘米。
(2)铁钉长______厘米。
分析:在使用直尺时,应以左端零刻度线为测量基准,将物体一端与零刻度线对齐,另一端所指的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因此铅笔长7厘米,铁钉长6厘米。
小结:测量时直尺放正,使物体一端和零刻度线对齐,读取另一端所指的刻度。
例3:
分析:图中给出的尺子是不完整的直尺,在使用这种断尺时,我们先找到一个起始刻度,然后把它和物体的一端对齐,找准物体另一端所对的刻度,用另一端的刻度减去起始刻度便是物体的长度了。因此橡皮长:7-3=4(厘米),蝈蝈跳了:10-4=6(厘米)。
小结:用断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观察物体从几厘米开始到几厘米结束,然后用结束处的大数减去开始时的小数,就是物体的长度了。
2.组合图形的高度计算
例1:他们的高分别是多少?算一算,填一填。
分析:题目所说的高指的是物体最高点到地面的高度,比如①号图形的高是1厘米。②号图形的高是4厘米,③号图形的高是3厘米,第一幅图是①和②叠成的,因此高:1+4=5(厘米)。第二副图是①和③叠成的,因此高:1+3=4(厘米)。第三幅图是①②③叠成的,因此高是1+3+4=8(厘米)。
例2:用下面的木块搭三种图形,它们的高分别是多少?
分析: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高时,我们只关注小图形的高,蓝色的图形高是2厘米,黄色图形的高是5厘米,白色图形的高是1厘米。第一幅图的高度:5+1=6(厘米);第二幅图的高度:5+2+1=8(厘米);第三幅图的高度:5+5+1=11(厘米)。
例3:机器人能从桥下通过吗?
分析:在这道题中,小朋友如果想判断出机器人能否从桥下通过,要先将机器人的高度计算出来。机器人的高度:2+4+7+5+2=20(厘米)。
而桥的高度是22厘米,22厘米>20厘米,因此机器人可以通过。
小结:组合图形在计算高度时,要先观察清楚是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来的,我们只关注每个图形的高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当车辆过桥或者过隧道时,高度必须小于限高才能通过。
3.接绳问题
例1:体育课上想要进行多人跳绳,需要一根4米的跳绳,亮亮有一根3米长的绳,甜甜有一根200厘米长的跳绳,把这两根跳绳接在一起用,请问接头处最多可以用多长?
分析:首先题目中出现了不同的单位,要想方便计算,先把单位换算统一,可以全部换算成米,也可以全部换算成厘米,这里我们全部换算成米。200厘米=2米。两根绳子长度分别是3米和2米,在进行拼接时两根绳子的总长度:3+2=5(米),但是由于在拼接时会有绳结,所以长度会比5米小,而需要的跳绳长度是4米,所以绳结最多用:5-4=1(米)。
小结:在解决接绳问题时,用两根绳子的总长度减去所需长度就等于绳结处的最大长度。
金牌小讲师示范解题
题1:
题2:

题3:
有两根木条,一根长30厘米,一根长40厘米,现在乐乐要把这两根木条钉为一根,接头处重叠10厘米。连接后的木条长多少厘米?
本节练习
练一练1:

练一练2:
( )厘米 ( )厘米 ( )厘米
练一练3:
练一练4:
4根长5米的木条接成一根长木条,接头处长1米,接成的木条共长多少米?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