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的进阶之路
思晓sports
老师们你还在为拿到一个课题,没有思绪不知道如何下手而感到慌张吗?还对如何教的效果更好,没有创新的教法学法而感到惆怅吗?今天小编给你介绍几个小绝招让你以后遇到这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梯度教学策略首先建立在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尊重基础上,通过应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实现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的目标。课程改革影响下的梯度教学方法在基础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梯度教学理念给教学者提供了全新教学思路,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也获得了全面提升,基于该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总结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
一、辅助练习进阶
辅助练习,不仅提高了掌握技术的准确性,还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使本来枯燥无味的重复练习,变得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练习简单化,能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立定跳远》为例,首先我们要遵循先分解再连贯,辅助练习一:先进行原地预摆练习以及双脚起跳双脚落地,在掌握技术动作后挑战辅助练习二:具有一定高度的跳跃练习,激发学生双臂积极上摆提高跳跃高度。辅助练习是学习技术,掌握技术的关键,尤其是对技术要求比较严格的项目,辅助练习更能发挥作用,如果没有辅助练习,一上来就学习完整的技术,往往会造成错误百出,甚至会造成上了半天课学生并没有明白这节课究竟上的什么,学到的是什么,这样上体育课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紧扣教学主题,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辅助练习可以
让学生更好、更扎实的掌握本课的技术动作。
二、小组合作进阶
小组合作学习是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生的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群体合作意识以及创新精神。例如篮球的《双手胸前传球》,不同人数的小组合作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传接球技术的同时,使练习更贴近比赛。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两人一组面对面传球开始进行练习,掌握正确的传接球技术动作。进阶到四人一组的行进间传接球,提高运动强度的同时,让学生在移动中感受传接球的技术动作。最后进阶到八人一组的比赛竞技传接球,五人围城一个圆圈其中三个人持球,两人在圈中做接应,每传完一球后必须去接应下一个球,在规定时间内看谁完成传接球的次数最多为胜。学生生们必须通过不停的移动、观察、呼应来完成传接球,让练习更贴近比赛,以赛促练。体育课堂中有了小组竞争机制的注入,既可增强学生的集体竞争意识,又能激发全体学生的合作参与兴趣,更能彰显生命的活力。
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多交流、多沟通,不仅巩固了知识和技能,而且铸就了学生健康完美的心理,促使他们在多次的小组交换练习中扬长避短,把在小组交流合作中出现的新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不断变化伙伴的小组交流,既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练习机会,又增强了学生体育思维的严密性,培养了学生内化别人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三、练习难度进阶
练习难度的递增,练习要求的改变都会对技术动作的掌握以及运动负荷的达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障碍跑》练习中学习“钻、跨、绕”三个基本的技术动作。首先对单个的技术动作进行学习,以“钻”的这个技术动作为例,学生利用四点支撑的方法做“山洞”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的体验感更强,还能增加学生的练习强度,提高练习效率。经过短距离、高密度的练习方法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技术动作。逐步增加障碍跑的距离,设置更多的障碍,不断增加练习难度。在练习要求方面也逐步递增,具体要求每个障碍的完成次数,比如要求学生完成每个障碍物完成两次。练习时间上不断的进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比如:8人一组3个学生利用肢体做障碍物,其他5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障碍跑,不断缩短时间激发学生运动潜力,强化技术动作、提升运动能力。
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负荷、适宜数量的教材。因为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类型的体育课,其运动负荷是不同的,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也应该加强以区别对待。由于课的主要目标不同,安排运动负荷也不应一样。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如强度的较小的走、投掷与强度较大的跑、跳跃等内容组合。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时,注意在新的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去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合理安排负荷,寓趣于教,寓乐于教,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上他们活泼愉快地参加活动。
四、分层教学进阶
在现在的体育课堂中学生们的身体形态、运动能力与身心素质等不尽相同,体育教学应该正视这些实际情况,根据教学总目标,并按合理的因素分成不同的教学层次,并对不同层次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学有所成,都能体验到体育课的快乐。例如:在《轻物掷远》练习中学生们在难度进阶环节,很难保证每名学生都在统一的水平线上。这时候采取分层教学,设置几个不同的投掷投掷高度,让学生们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投掷距离,连续成功完成3次可以自主进阶到下一个难度等级。这样做不仅可以让投掷能力较强的孩子不断刷新自己的成绩向更高的记录发起挑战,还能促进投掷能力弱的学生完成练习感受成功的乐趣。
总之,在教学中采用因材施教方法,能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对应的教学,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解决了“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克服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兴趣的矛盾,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